异族婚姻商周有之 商朝君王曾与异族女子通婚

21.10.2014  16:28


图一:人头形青铜戟銎


图二:人形铅俑


图三:金人面饰

  商周时期,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族群。人们用华夏族与蛮、夷、戎、狄来区分他们。通常认为,华夏族生活于中心地带,而蛮夷戎狄活动于周边,如《礼记·王制》所言:“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华夏族人群在不断地扩展,在商代,主要指商国及它周围的一些方国;到了周代,则包括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重要诸侯国。而蛮夷戎狄也并不严格按照方位来区分,人们有时会以“蛮夷”或“戎狄”来指代所有同类民族。

  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君王曾与异族女子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史记·殷本纪》)伊尹的辅佐,从而实现了灭夏的大业。实际上,早在商族始祖契的时候,就已经与戎狄女子通婚。根据《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娀族就是戎族(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简狄和帝喾之间的婚姻无疑是异族婚姻。

  末代商纣王屡次与外族女子婚配。商纣曾以“西伯昌、九侯、鄂侯”担任商朝的三个重要官职,九侯就是鬼侯,为蛮狄之人。鬼侯为了讨好商纣,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他,然而这位女士“不喜淫”(《史记·殷本纪》),纣非常生气,就把她杀害了。汉晋学者皇普谧在其著作《帝王世纪》中也记载了此事,内容为“纣以鬼侯为三公。鬼侯有女美,而进之于纣”,与《史记》相同。

  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遵祖宗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各方贤能之士都前往投靠。看到这点,商朝另外一位方国首领崇侯虎甚是紧张,担心周族强大后会危及自己的方国利益,就对商纣说到姬昌将不利于商朝的统治。商纣果然听信谗言,把西伯囚禁了起来,关押在羑里。周族人十分担忧,千方百计营救,大臣闳夭多方搜求美女奇珍,终于得到“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史记·周本纪》),通过商朝宠臣费仲进献给商王。商纣看到后非常高兴,就把西伯释放了。可以想见,周族进献的有莘氏美女,应与商纣结成了婚姻。

  商王之子也与异族女子通婚。商王武丁时期有这样一条甲骨卜辞,收录于《甲骨文合集》第3410片,内容为:“己亥卜,[王]:子白羌毓,不[其]白”。子白羌指商王之子宠幸的白皮肤羌族女子;毓是生育。这条卜辞是占问商王之子宠幸的白皮肤羌族女子将要生育,所生之子的皮肤是否为白色(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从此条卜辞可以看出,这位商代王子娶了一位羌族女子。

  在商代,人们常常用战俘为商王或贵族殉葬,他们的尸骨就保留在后者的墓葬中。现代学者通过先进技术对这些人骨进行测定能确定他们的人种。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西北冈祭祀坑中出土了398具头骨,经过中外人类学家的研究,这些人骨中有多具是黄白混血人种(杨希枚:《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与研究》)。现代的人类学将全球的人种分为四类: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一般来说,黄种人属于蒙古人种;欧美的白种人属于欧罗巴人种;黑人属于尼格罗人种;棕色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很显然,殷墟这些黄白混血人的父母是异族通婚,而且还是跨越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通婚。

  在西周君王和他们的祖先中,有多人与夷狄女子结婚。根据《诗经·鲁颂·閟宫》,周族始祖后稷是姜嫄所生。而“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后汉书·西羌传》),所以姜嫄是羌族女子。另外,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娶的太姜、太王娶的周姜、周武王娶的邑姜也都是羌族女子。

  西周时期的申国,姜姓,在典籍中屡次被称为“申戎”(古本《竹书纪年》、《后汉书·西羌传》)、“姜氏之戎”(《国语·周语》)。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二》中也将其列在“夷狄之国”条下。西周末年,周幽王新娶了褒姒,甚是宠爱,并生子伯服;幽王立他为太子,还驱逐王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宜臼逃亡到母亲的娘家申国,周幽王向申国索要,申国联合鄫国、西戎攻打周国,并杀周幽王于戏地(《国语·晋语一》)。这里周幽王的王后——申后——就娶自戎狄的申国。

  一些西周诸侯还将女亲属嫁给戎族。公元前777年,秦襄公“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史记·秦本纪》)。关于丰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史记志疑》解释道:“丰王疑是戎王之号,荐居岐丰,因称。丰王与亳王一例,非幽王也。上下文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皆连周字,知此必非幽王。秦襄以女弟妻戎王,即郑武公妻胡之计耳”。可以知道这里的丰王为戎族的君王。所以,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戎族的君王。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的夫人是一位狄族女子。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出尔反尔的滑国。周襄王派游孙伯到郑国为滑国求情,郑却把他抓了起来。周王很生气,于是计划引狄国的军队攻打郑国。周襄王十七年,周王正式以狄国的军队进攻郑国,周王以为狄国国君有功德,于是准备立自己的妻子、狄君女儿为王后。周朝的大臣富辰劝诫周王不可,但周襄王最终还是将狄国女子立为王后(《国语·周语中》)。这里周襄王娶的妻子就是狄族女子,他甚至将这个女子立为王后。

  春秋时期的徐国是东夷的一个重要支系,疆域主要在淮河流域,曾经为东夷集团中最强大的国家,并在徐偃王嬴诞时称雄一方,然而后来国势日衰。齐桓公的诸多夫人中有一位“徐嬴”(《左传·僖公十七年》),就是东夷徐国的女子。郯国也是东夷的一个重要支系,《左传·宣公十六年》提及“郯伯姬来归,出也”,郯伯姬是嫁于郯国国君的鲁国女子。此为东夷郯国与鲁国通婚证据。

  春秋时期的须句为封姓国,属于东夷族。639年,邾国灭须句而并其地,须句君逃亡到鲁国,请求鲁僖公助其复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第二年,鲁军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护送须句君回国复位。鲁僖公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因为他的母亲成风是来自须句国的女子。鲁庄公与成风的婚姻属于异族婚姻。

  莒国在夏代就已经存在,经过商代,在周初被武王分封于莒地,战国初年为楚国所灭,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600多年。虽然这样,它却由东夷少昊部落的后裔所建立。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公孙敖的两位妻子戴己和声己姐妹都来自莒国,后来,公孙敖又为堂弟襄仲向莒国求婚,他看到新娘美丽动人就自己娶了她(《左传·文公七年》)。鲁国另一位贵族公孙婴齐的妻子也来自莒国(《左传·成公八年》)。这几段婚姻都是异族婚姻。

  在今天的甘肃地区发现了很多两周时期的人物形象,他们深目、高鼻、眉毛较粗,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如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人头形钩戟,高25.5厘米,宽23厘米;直内,人头形銎;人物呈现深目高鼻特征,下颌有须,眉毛较粗(图一)。又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3号墓出土了一件人形铅俑。高7.3厘米,臂长5.8厘米,厚1.4厘米;呈行走状,戴尖顶帽,帽尖向前弯曲,两侧有护耳,穿交领上衣,左衽,腰系带,脚穿长靴(图二)。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还出土了8件金人面饰。圆眼,嘴、鼻和眼凸起,眉毛下弯,胡须上翘,戴尖顶帽(图三)。这样的形象还有不少(王辉《甘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胡人”形象》)。关于这些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人形文物的来源,一方面应是从外国流入的,另一方面应是很多欧罗巴人在两周时期进入甘肃地区,当地的人们根据他们形象铸造而成。这些人在这个地区生活应当会与当地居民婚配。

  商周时期的异族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华夏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异族通婚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个体,如契、后稷、晋文公、赵盾、赵襄子等,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同时,为后来历史时期和亲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提供了切实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