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国内经济增长,重庆做对了什么?

24.07.2015  16:03

  2015年过半,22省(区、市)近日陆续晒出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公布的省份中,仅重庆与贵州的GDP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同比分别增长11%和10.7%。2014年,全国31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未达到年度增长目标。今年上半年,在已经公布数据22个省份中,7省份的经济增速已超过年度目标,4省份与之持平。(《新京报》)

  国内半年报逐渐出炉,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重庆逆势而上,为何?

  首先是,顺应了内陆开放的大趋势。作为中国首个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省市,重庆顺应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趋势,把城市、产业、市场、生态等要素置于全球市场综合考虑,提出了融入全球市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迅速的成为全球重要投资目的地。招商引资做增量,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量,培育10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后劲,这就营造了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态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重庆把五大功能区战略与国家三大战略全面对接,五大功能区战略着力处理区域关系,解决内部的生产力布局、功能布局和互联互通;并与国家三大战略衔接,较好的处理了区域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

  其次,形成了内陆地区产业垂直整合集群发展的初步框架。通过优化产业生态,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推动了基于内陆开放的产业集群发展框架。针对产业、重庆提出了垂直整合、集群发展的作法,目前形成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充满活力,在中国汽车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半年重庆汽车市场仍然保持增长,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更是表现抢眼。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多个品牌扎堆,不但增强了竞争力,更增加了市场活力,优化了产业配套。

  再者,形成了内陆新兴市场撬动战略新兴产业的系统性方案。对内陆市场来说,如何把预期的市场、碎片化的市场整合成一个有操作性的市场,重庆战略新兴产业的路径值得关注。由于投资高、市场大、技术门槛高,新兴产业发展不好破题,一般中小企业也很难参与,更不要说滞后的内陆市场了。但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组合,重庆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重庆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较好把握。对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是通过改革创造内陆开放的环境,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优化产业生态,提高国际竞争力来进行,在这样的前提下,产业集群化既有利于内部的竞争,也有利于降低配套成本,形成较好的国际比较优势或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对战略新兴产业而言,一般企业投不了做不了,那政府的作用就应该发挥,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重庆也无中生有的迅速发展起了10大新兴产业,从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度而言,也将在未来对冲传统产业的下行和调整,从而保持较好的增长。

  除了产业的对冲,对处于中西部的重庆而言,基础设施的投资仍然是相当长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投资方面也会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增长。再加上在结构上,重庆从加工贸易正全面冲刺服务贸易,并利用渝新欧铁路开展对欧贸易,重庆现代服务业和国际贸易也是极大的利好。

  随着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枢纽,今年重庆提出要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把自己放在欧亚大市场中来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配置,这无疑与国家三大战略高度一致。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的定位就不断的变化,大致上对应3000万人的重庆、区域的重庆、中国的重庆、世界的重庆。如何把定位变成地位,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尤其是如何建立与重庆国际化竞争相适应的产业人才支撑、建立与人口规模适度的城市化,使重庆的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相匹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