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守护国宝字画:宁愿被“撕票” 变卖豪宅

05.06.2014  17:18

核心提示: 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也始终不肯答应变卖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

平复帖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张伯驹守护国宝字画:宁愿被“撕票” 变卖豪宅》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稀世之宝”、“价值连城”这样的词汇,在张伯驹捐献的作品面前,一下子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这几样东西父亲随便留给我们一件,就够我们几代人吃不完的,那不可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啊!”张伯驹与潘素唯一的女儿张传綵笑眯眯地说。“很多人不理解父亲,把好大一座房子卖了,换了一个帖子,再把这个帖子捐出去,到底为的是什么?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

  王世襄没想到张伯驹让他把《平复帖》拿回家研究

  1898年,一个叫张家骐的男孩出生于河南项城,他是张锦芳的长子。因为兄长张镇芳没有男孩,张家骐被过继给大伯张镇芳,他便是后来闻名一时的张伯驹。张镇芳曾出任晚清最大的盐官——长芦盐运使,以擅长理财出名。张镇芳创办的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成为当时四大银行之一。

  张家的显赫与袁世凯密不可分。“张家与袁世凯都是河南项城人,袁世凯的嫂子是张家的姐妹。”张传綵说。据与张伯驹有世交之谊的孙曜东老先生介绍,张伯驹与袁克文、袁克定等自小在一起厮混。张伯驹虽然在政治上不赞同袁克定,说他是“赖家伙”,但在袁家潦倒后,他一直接济袁克定,直到1958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去世。

  “爷爷为父亲设计的路在军界、政界或商界发展。但父亲偏偏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张伯驹虽然按照家庭意愿,学成于袁世凯兼任团长的“中央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团”,但军阀混战以及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反而使张伯驹有了远离这一切的决心。张伯驹后来在盐业银行挂了一个总稽核的空名,整日埋头于他的书画收藏和京剧、诗词。张伯驹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溥仪的族弟溥侗被人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张伯驹似乎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两大要件:一为财,二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于后者,天生聪慧的张伯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在友人家里偶翻一书,过若干天后,还能将其中诗句背诵下来。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烟火气。张伯驹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但对看中的文物,张伯驹却是一掷千金。“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人家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张传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