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五常大米打假攘外先安内

27.05.2015  12:42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谓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转手卖给加工企业,利润十分客观。(5月26日新华网)

  中国好吃的大米在东北,好的东北大米在五常。真的五常大米产量很有限。据报道,以五常民乐朝鲜族乡的主打品牌“寒稻夫”有机大米为例,去掉出口及专供米外,目前只能供应北京和济南两个城市。五常大米近些年产量百万吨,而大米加工厂有三百多家,全国五常米的销量达1000万吨。五常这个地方大米收购价一直高位运行。利益诱惑之下,当地出现一些以勾兑或者加香精的形式来制造冒牌大米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自2010年被媒体曝光“掺假”问题后,五常市委市政府曾提出处置意见,要求利用1年时间,全面治理和规范五常大米生产。五常市组织质监、工商、税务、公安、农委等多个部门,对全市稻米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杜绝掺香精、给大米上蜡现象。对报道涉及的6家米业进行全面质量检查,依据结果对6家米业关停。但随着市场环境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一些企业为了逐利又开始打“擦边球”,一些新的市场经济现象也需要界定。

  五常大米打假,受益最大的是五常人。试想,五常大米假货满天飞,久而久之,必然没人敢买五常大米。其牌子臭掉了,遭受损失的还是五常人。

  是疮都是从里往外烂。应该说,五常市采取的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要想保住五常米的品牌不倒,让消费者敢买五常米,敢吃五常米,先从产地打假,具有事半功倍之效。而外地的造假,属于秃子头上的虱——明摆着,不易取信于人,反倒容易监管。

  打假只是保真的一个方面,而对五常大米品牌进行整合更是五常米保真的内在要求。凡是五常境内所产的商品大米,集中打“五常大米”一个品牌,各企业注册的小品牌只能在整体品牌的统领下加以标注,应该有利于监管和打击外地水稻打五常品牌的现象。

  产业引导也非常关键。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调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边市县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个别乡镇,专门种植一些水稻给五常水稻做“配套”。由于五常大米名气最大,一些质量非常优良的牡丹江水稻以及庆安水稻,也甘愿给五常大米做“配角”。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脚小鞋大,必然要加塞子才能穿起来。大米加工厂的产能要与稻谷产量相适应,也是五常大米质量的保证。一旦狼多肉少,必然向外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