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照搬公文”不只是文风问题

09.02.2015  19:10

  “拧紧一颗螺丝钉,出门前一句叮咛,也许就能避免一起事故的发生。”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句话来自陕西岚皋县政府网站近日贴出的一封公开信,落款是该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有网友看过以后表示,该文章“全是官腔却也文采斐然”。这原本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是很快又有网友发现,这篇文章基本上全文照搬自山东威海安全生产委员会近10前年发出的一份公文,陕西岚皋县只是把地名换了一下。(2月8日中国广播网)

  山东威海10年前的一份公文,在相隔千里之外的陕西“重出江湖”,这样听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在陕西岚皋县政府官网上演了。虽然说,“双胞胎”公文近年来屡屡被曝光,但是这样“炒冷饭”炒出10年前公文,而且居然还很“应景”的情况,着实比较少见。

  为什么10年前的公文如今用在这里还是没有“违和”感呢?这首先就暴露了公文写作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公文写作本应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基础上的,然而,一些人却将其视作“文字搬运游戏”,就靠网络搜索、拼凑,这样的公文不仅假大空而且极其容易“撞脸”。也就是说,抄袭的背后其实就是浮夸和懒惰的文风。而文风不正,根在作风不实,一些人之所以写不出来“干货”,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问题,作风本身就有“痼疾”。在他们看来,公文写作只是为了让领导看、让上级看,所以,即便是照抄照搬也不会被发现。再加之一些地方的工作作风有“通病”,工作不踏实、公文不扎实,只能是含含糊糊,“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才导致了“万能公文”,即使是在10年后都还能“恰如其分”。

  可见,“照搬公文”的背后不只是一个人的文风问题,更是折射了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区的作风存在的问题。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讳疾忌医,只是对个别人员进行惩处,而要进一步追问、深究,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转变作风、转变思想、转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