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大学校门要不要对社会敞开?

24.06.2015  10:44

  坐南京地铁3号线到新庄站下,再穿过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到花园路。这是地铁3号线开通以来,不少工作、生活在花园路附近的居民的首选路线。然而,6月18日开始,居民却有点郁闷了,因为南林大校园装上了门禁,不让校外人员随意进出。(6月23日现代快报)

  南京林业大学表示,安装门禁系统,主要是为了维持校园秩序。附近居民却不买账,他们认为,现在的学校都是越来越开放,南林的做法难获认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邱建新也表示,能理解学校为什么设“门禁”,但不应该通过一味“”的方式解决。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林大这么做,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开放意识。其实,国内很多高校都有一道无形的“门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开放日”,换言之,“开放日”当天高校是对外开放的,其它时间,高校是不得随意进出的。透过这个“开放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不够“开放”。

  高校的大门要不要对社会开放?在国门都能敞开的今天,这个问题本不应成为问题。一来,我国很多高校都是公办性质,面向社会是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即便是国外很多私立大学都没有围墙,与南林大同处南京的其它很多高校也没有限制行人进出校园。二来,高校是领风气之先的精神文明建设重镇,高校需要敞开的不仅是校门,还要在不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公共设施,这又何尝不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

  据公开报道,南林大设门禁确有难言之隐。报道称“校园内人流量太大了”,校园的承载量有限,再加上人流通过的区域,都是学校教学生活的重要区域,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有不小的影响。还有不少市民进入校园遛狗,却不及时清理宠物粪便;教学楼内设施以及学生宿舍经常被盗等问题。

  南林大的这些理由都对,但都不能成为设门禁的借口。良好的校园秩序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实现。关闭校门显然失之简单甚至粗暴。比如,解决校园失窃问题,可以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加强外来人员身份识别等手段来解决;至于市民在校园遛狗更不应当成为问题,门卫完全可以加以有效制止。

  当然,管理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市民的积极配合。每年春天,有不少武汉市民和外地游客到武汉大学观赏樱花。大批的游客也曾让武汉大学感到头疼。为了维护校园秩序,尽管武汉大学对游客采取限行、限流、禁噪、收费等管理措施,还是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据武汉大学党政办主任钱建国介绍,买票进入武大观赏樱花的人只占三分之一,除了免票人群,还是有很多人“钻空子”。

  可见,大学校门是不是对社会开放,取决于学校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作为校方,要加强管理,可以在科学测算人流量的基础上,拿出一个具体管理办法,以求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作为公众,尤其是高校附近的市民,也要自觉遵守校方的规定,杜绝去校园遛狗、在校园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行为。一句话,校方和市民的心态都开放了,校门的开放就不应该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