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谁来为武汉“短命高架桥”买单?
昨日13时,伴随着“啪啪”两声如同鞭炮一样响声过后,武汉市三环线改造第一爆——汪家嘴高架桥其中一组桥墩,成功进行试爆破。据了解,汪家嘴高架是武汉被拆除的“最年轻高架桥”,仅使用13年。(12月19日湖北日报)
短命的汪家嘴高架桥21日晚9时将正式爆破。之所以要被爆破,缘于车流量不断增加,目前早晚高峰流量突破每小时1万辆,几条上桥匝道不堪重负,已成沌口、汉阳地区之间“瓶颈”,因而拆除扩建。
和汪家嘴高架桥同病相怜的高架桥还有两座:2007年拆除的原武昌火车站门前的中山路高架共使用约14年,今年5月拆除的沌阳高架桥服役16年。一座座短命高架频频被拆,是不是武汉特别有钱呢?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2011年底,武汉又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隔一年多,2013年初,武汉又有新的定位,提出建设“祖国立交桥”、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随着城市定位的不断提高,其后果必然是武汉城市建设不断升温。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武汉市债台高筑。据经济观察报获得的一份来自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武汉市债务余额高达2037.05亿元。而2011年末,武汉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964.47亿元,相比较武汉本级政府综合财力1058.22亿元,债务率高达185.64%,超过美国最高警戒线1.5倍。
不只是武汉热衷于举债搞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指出,截至2012年底,36个被审计地方政府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为38475.81亿元。在当前的债务层级分布中,市级政府债务比重最高,地级市已经成为地方债的“重灾区”。
由此可见,地方财政并不宽松,说武汉“手头拮据”并不过分。大家之所以热衷于大手笔,在我看来是一种政绩冲动。武汉的市领导们其实并不傻,抛开大手笔可以吸引眼球不说,大手笔的背后带来的必然是“漂亮“的GDP,而GDP的背后,往往与官员的升迁有关。
中组部日前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旨在遏制地方举债的冲动,《通知》明确指出,要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有此背景,武汉爆破汪家嘴高架桥有些突兀,甚至刺眼。人们关心的是:谁来为短命高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