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武:深山里的“留守教师”

15.09.2015  11:43

  缘于对家乡的热爱,他坚守在偏远的深山小学执教21年,将青春挥洒在三尺讲台,让山里娃走出山沟。他的人生可谓清贫孤寂,但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他,就是被山里人称为“最美留守教师”、获评2015年全省“优秀乡村教师”的张学武。

    为山里娃返乡任教

    9月11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临川区茅排乡最偏远的山陂小学。学校地处海拔近600米的山坡上,条件艰苦、交通不便。

    “每当有客人到来,不论春夏秋冬,张老师首先推荐客人到古村走走,兴致勃勃地介绍这儿的风光物产、风土人情。”茅排中心小学校长李俊华向记者说道,每到一处,总有村民热情地向张老师打招呼。学生们称赞张学武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好校长,更是乡村文明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今年40岁、时任山陂小学校长兼语文老师的张学武,是土生土长的山陂人,自小家境贫寒。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张学武初中毕业后,毅然选择报考崇仁师范。1994年7月,张学武从师范毕业,缘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特殊情感,他毅然回到茅排乡山陂小学任教,这一教就是21年。

    甘为深山“留守教师

    随着社会的变迁,村民们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到山外或城镇置房置业。一些孩子被带往乡镇或城区上学,学校只剩下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留守儿童,而张学武则成了“留守教师”。

    学生越来越少,但张学武从不气馁,“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认真办学”。张学武说,学校要为每位贫困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把留守儿童培养成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山里村庄分散,孩子们读书都得在校寄宿。张学武甘当孩子们的兼职保姆,吃、喝、拉、撒、睡全都管。张学武的工资虽不多,却长期资助贫困学生。

    一年级学生刘伟明来自梅树石村,由于不适应学校环境,小伟明整天哭闹着要回家。张学武让小伟明和他同吃同住,给他家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逐渐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面对众多情感缺失而得不到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张学武为他们登记造册、定期家访,及时与其监护人沟通,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

    2009年,一向成绩优异的张芬,上课经常心神不定,成绩下滑。张学武经调查发现,张芬的父母外出打工,其生活面临困难,甚至有辍学的打算。为此,张学武耐心劝导张芬,让她减轻心理负担,树立学习信心。几年后,张芬以600多分的中考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致力开发乡土课程

    张学武不但为学生操碎了心,也为学校发展愁白了头。前几年,妻子经营化妆品收入可观,为了照顾女儿上学,张学武在市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并将年迈的母亲接到新房生活。然而,张学武很少进城享乐,依然全身心地扑在这个深山学校的讲台上,为孩子们上课。

    前几年,学生寝室都是砖瓦房屋,每逢雨季,寝室漏雨不断,身为校长的张学武亲自爬上屋顶维修。当枯水、洪水季节到来时,他曾多次往返于深山河畔,为师生送上清冽的山泉水。

    为改善山陂小学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张学武放弃节假日,早出晚归,积极奔走,寻求多方支持。通过努力,各机关单位、企业、慈善机构多次到山陂小学捐资助学,添置了各种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另外,每年给学生发放新衣物、图书等,如今,学校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近些年来,学校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要让深山里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张学武说,目前,他正和全体老师一起,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致力于开发乡土课程。在各年级开设斗笠竹编、草纸工艺等课程,并让老师带领村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让文明之花盛开在深山古村。

  文/图 晚报记者 何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