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奉天”改名“沈阳”

16.01.2014  21:32

沈阳站,在上世纪初曾叫“奉天驿

首任奉天市长曾有翼

首任沈阳市长李德新

  沈京、盛京、奉天、承德

  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沈城真正辉煌的城市史,是从后金定都沈阳开始的,公元1634年,皇太极颁旨,定沈阳满语称呼为“穆克敦”,汉译“天眷盛京”——今年正是“盛京”城命名380周年。

  不过,无论是“新沈阳人”,还是来沈城的游客,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清代以来,除了盛京和沈阳,我们这座城市还曾经有奉天、承德的称呼,而且进入近代,盛京、奉天、沈阳……城市名更迭频繁,中间还有反复,看那些以清末民初的沈城为题材的电视剧,里边的城市名极乱,喊啥的都有,这里边有什么规律?

  咱作为沈阳人,确实应该把这个捋清楚。为此,笔者采访了清史专家、《清代盛京城》的作者佟悦先生。

  清朝时,盛京和奉天略有点区别

  佟悦先生说,与“盛京”相比,“沈阳”的城名更早一些,关于沈阳城的得名有很多种说法,但起码后金在此定都时,咱这里叫沈阳。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兵攻占沈阳,1625年迁都于此,此后沈阳一度称为“沈京”。天聪八年(1634),后金汗皇太极钦定,改沈阳满语称呼为“穆克敦”(满语发音“Mukden”,是“兴起、盛、腾”之意),汉译“天眷盛京”,“盛京”为其简称。所以从清朝到民国年间,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一直称沈阳为“Mukden”。相应的,抚顺的赫图阿拉老城(永陵所在地)则为“兴京”。

  “盛京”这名字挺精神。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迁都北京,盛京成了陪都。佟悦说,陪都这种独特的城市身份,决定了清代盛京城既有都城特征,也有省会和八旗军驻防城市的特征。而且,清朝在其“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实施的不是关内的行省制,而是军府制,这里的最高官员不是总督、巡抚,而是将军,在盛京城就是盛京将军,这盛京将军军政都是一把手,日常重点事务是旗务,就是八旗那些事。

  这样运行了十几年,出问题了:由于原先辽东地区的大量人口都随皇帝入关了,朝廷要开发东北地区,仅靠本地留守的旗人不行,人口基数太小,必须大量从关内移民过来。但移民过来以后,得有人管理,谁管呢?比如打官司,找哪位大老爷?盛京将军管不过来,而且作为军政大员,也不方便管老百姓这些事情。朝廷就水到渠成地开始在辽东地区设置和关内一样的府、县机构。最开始设置的是辽阳府及其下辖县城,顺治十四年(1657)降辽阳府为辽阳县,在盛京城内设立“奉天府”(原址在城内钟楼南大街路西),最高长官是奉天府尹,管辖相当于现在辽宁省范围内各个县的“民人事务”,也就是汉民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