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玉:我的家风

10.06.2014  11:04

  中国文化喜欢把完美的一生描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家、有国、有自己,这样的人生应该不算是“虚度”了。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关上门,家就是一个人的整个世界,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无论你走多远,家都是一个人的起点。

 

  在家里,父母教我们说话、认字、写字,在咿咿呀呀的音调中、在一笔一划的模仿中,家庭教育开始对我们从精神气质、人格养成、价值观念以及性格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部塑造。有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深深的印在子女的眼中、心里,甚至终身受益。

 

  我这个年纪的人,父母都是从所谓“旧社会”过来的,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动荡、战乱,走进和平的老百姓,大概都悟出了生活不易、平凡难得的道理,所谓的家风,也不是什么“为天地立心”宏愿,不是“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大多都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当年我父亲在基层供销社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我们兄妹六人,应该算是中等规模的家庭。我记忆中很深刻的,就是很小的时候,全家人轮流看店,很难大家凑齐了吃上一顿团圆饭。父亲也没什么“宏才大略”,以对生活、对家庭的认真态度对待工作,恪守职责,毫无差池。其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这份供销社的工作还是很值得羡慕和炫耀的,就看那商店里花花绿绿小堆的糖果,在今天那引人注目的程度不亚于苹果手机。

 

  有一次,供销社进了一批新的糖果,按斤两称卖出去,买进卖出对完帐后,还有几颗剩下的,这些可爱的小糖果滴溜溜地瞅着我,我都没办法把眼睛挪开了。我跟父亲说,剩下的这几个给我吧?父亲看了我一眼,一摊手无奈地的说:“这可不行啊,糖果是公家的,不能给你呢。”我眼看着父亲把糖果收起来,心中痒痒地很难受。

 

  父亲从来都不讲大道理,他不会说子曰什么的,他只是身体力行去做,然后让那些“道理”变成我们人生观中的“理所应当”。糖果的故事过去有几十年了,一件小事能够长久地被记住,就像是长在心里一样,那必然有它触动人心的力量。当年父亲如果把糖果给我了,不会有人发现,账面上也完全没问题,还可以让女儿高兴好一阵子,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告诉我,这是国家的,不能进个人腰包,也不能因为不会被发现而心怀侥幸。

 

  当我长大后,下乡当知青、回城读书、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就逐渐明白了那些永恒留存下来的,往往是最朴素的、最本色的人生情感。我去买东西,卖家多找给我钱了,我想都没想给人家退回去,不会计较卖家刚才服务态度不好,不会想着人家没发现就可以占点小便宜,因为不是自己的,不能拿。后来我走上了领导岗位,对自己的小部门的财务负责,也有一定的财务报销权限,我一直公私分明,账面明细清楚,觉得这样才踏实。

 

  今天我们教育下一代,要诚信做人,本分做事,传统一点的说: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没有多复杂,其实一代代传下来,美德一定是会沉淀下来,融入我们的社会风气、我们的行为范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文化血液中的,我们叫这些好的品德“家风”,从小家庭到大国家,家风正了,国风才清,所谓的传播正能量,大概就是家风的流传和扬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