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再次降准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19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降准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自4月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准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正如大家都能料及到,央行的这一动作,显然是对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的回应,只是比很多人的估计时间要早。此次较市场预期相对提前的降准,是不是意味着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实在难看?
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至少,一季度的增速没有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同时,就业数据依旧表现不错。李克强总理多次表态,其实只要就业不出现大问题,低一点的增长又何妨?从目前的形势看,就业压力还远低于2008年下半年。而调结构、转方式方面,尽管已经提出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体制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相对精准、有效,结构性政策是本届政府货币政策的常规手段,这次也不例外。回溯一下便知,经历了2008年“放水”之后,动辄全面降息降准,几乎被理解为政治不正确,是本届政府要竭力避免的。即便日本和欧盟等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国务院和央行依旧数次表示,更大规模的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要指望。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对此,市场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对而言,认为决策层谨慎是有共识的。
通过释放流动性投资保增长当然是一条路,而且合理的投资也是需要的,但应有度。客观而言,与2008年推出“4万亿”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激增,全社会(包括企业)整体债务率升高较快,M2甚至超过了美国,货币供应量基数已经很大。如果为了所谓的稳增长,贸然过度刺激,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加剧,触发债务风险——这是关心中国经济健康成长的人所担忧的。
都知道,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增长快慢的问题,而是结构上的问题。简单的刺激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如果未来经济增长继续滑坡,结构调整却没有太多作为,那无异于丢了西瓜也丢看芝麻。因此,只要就业稳健,即便进一步调低GDP增速预期,都能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此次有区别的降准,为市场提供了一万亿元以上的流动性,为稳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接下来,应两手抓,一手抓稳增长,一手促进结构调整。
去年以来,中央政府一再简政放权,取消和压缩行政审批,推进金融改革,这些都有利于民间投资。最近几个月以来,特别是一季度经济数据不太好看,救市、刺激的声音不断,保增长和促改革的矛盾确实不好平衡。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二者的关系,将对中国政府形成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