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条子索官”应止于制度选官

08.11.2013  11:24

  最近,多个县市进入了干部调整集中期,托关系、打招呼现象频发。打招呼到底有多盛行?如何处理、看待打招呼现象?半月谈记者就此对安徽省某县委书记进行了专访。该县近期对多个县直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干部进行了调整。半月谈记者:县里的干部调整过程中,是否有“打招呼”的情况?县委书记:非常多。仅我收到打招呼的条子就可以装满一抽屉,有来自上级领导的,有来自一起共事的县委班子成员的,有来自本地主要党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有来自朋友的,也有一些老干部的。(《半月谈》11月7日)

  调整干部,往往在一个地区党员干部中比较敏感。在安徽某县调整干部前,仅县委书记一人收到的条子就塞满了一抽屉。可见,在一些地方,跑官要官积习有多重,整治跑官要官有多难。

  递条子索官,大概原因可以归为“两个不自信”和“一个利己倾向”。两个不自信,一是对当地官员干部任用环境的不自信。一些干部担心自身不能通过正常干部考察任用渠道被挖掘,宁愿相信通过递条子跑关系使自己这块“金子”发光,能够加深决策者对该干部的印象,通过找关系寻后台撑腰,即可多一分获得所谋取职位的把握;另一个不自信,是对干部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即干部个人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十分把握,想通过递条子等方式,给自己赢得职位竞争加足外部铺垫,补足短板。另一个利己倾向就是,要在干部任用时,尽量去争好单位,存在着嫌贫爱富、拈轻怕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倾向。如同样是竞争正科级领导干部,有的干部更愿意去财政局等“有油水单位”,而不去信访局这样的“有麻烦的单位”。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其根源都是跑官要官的表现,都是干部任用不正常的表现,都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狠打,严正视听。

  面对调整干部时有关人等所递的条子,党委班子一把手,尤其要自省自警。自身首先要贯彻好党员干部任用条例的相关规定,坚持民主决策、程序正当、标准公正,消除一些干部的不自信,以及一些干部不切实际的幻想,堵住索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的邪路。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管理干部,首先是干部的准入要严格,干部必须是“根正苗红”的。只有选好干部,才能管好干部。只有在干部任用上把好关,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上得到同志般的支持,而不是利益交换者间的彼此“照应”。

  领导干部职务是一种稀缺资源,这使得在干部任用上必然存在着竞争。干部任用选拔上,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能知优劣,才能知高低。但递条子跑关系的跑官要官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党员干部任用相关规定。只有对递条子者断然拒绝,对条子中所列之人从干部个人思想觉悟上首先加以否定,或者把所递条子当成观察干部的放大镜,看作官员晋升的“现形计”,让递条子索官止步于制度选官前,坚持好党员干部任用标准,才能把递条子选拔干部的歪风给治住,才能把有学识有能力有思想有干劲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