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莫做消解暴力的“叶公”

09.12.2013  11:59

  近日发生的一起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吸引了众多中国网民的关注。一名重庆10岁女孩在电梯中殴打一个一岁左右的无辜男婴。男婴随后坠楼,摔成重伤。(新华网12月8日)

  当重庆小女孩暴打男婴时,一些人为此义愤填膺大加挞伐,当无法更好地发泄对小女孩及其家庭的愤怒时,有人就不自觉地加入到对小女孩的人肉搜索中。在新浪微博对“重庆10岁女孩摔打男婴”发起的投票中,接近8万名网友加入到了谴责摔婴女孩的“大军”中,其中夹杂着不少“喊打喊杀”的暴力语言。此种行为,一些人往往习以为常,在他们心中,此举似乎很神圣,在捍卫着被摔打男婴的尊严。殊不知,此举又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暴力的宿命。而与此同时,一组“妈妈请再打我一次”的网络连环画在网上热传,并且有不少人对此图“嗜图如命”,大为传播。这边厢在抵制暴力,那边厢又在消费暴力,可见,对于暴力,不少人都成为了好龙的“叶公”。

  暴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和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内含,而最为基本的是,在一些人当中,对于暴力的理解往往仅是指通过暴力对他人身体、物品外在的伤害或破坏,而对他人的精神上的暴力伤害,甚至是暴力对自己精神上的侵淫和伤害,则认识不深。

  产生暴力的因素很多,有社会整体的暴力习俗,以暴易暴的千年传承;有家庭暴力,动辄棍棒教育;有媒体暴力信息传播渲染的推波助澜;有影视游戏的暴力无孔不入,有现代生活不良情绪的难以宣泄。诸多因素,使得暴力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渗透到个人成长、社会前进的血液中。虽然随着法治精神的不断深入,文明理念的不断培植,对于暴力的抵制正在深化,但暴力恶俗依然负隅顽抗,仍然做“百足之虫虽死不僵”。

  有人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使,也潜藏着一个魔鬼。当天使的魅力胜过魔鬼时,那个人就是一个平和宽容阳光的人;当魔鬼的力量超过天使时,这个人就是阴郁自私暴戾者。对于暴力与非暴力在个人内心的竞争,也是如此。

  从很黄很暴力到重庆摔婴女孩,从网络暴力游戏、暴力电影到包含着血惺的暴力新闻,外部环境的暴力因素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只不过,每个人因个人抵制能力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免疫力,而最受害的或许就是儿童。十年后,如今的儿童长大成人,一个成熟的暴力者就此诞生,或许,今天的成年人就是昨天的暴力受害者。

  要真正告别既抵制暴力又消费暴力的尴尬局面,不做消解暴力的“叶公”,除了外部环境营造宽容合作健康的社会氛围,建构起良性制度支撑之外,也需要每一个人,在内心搭建起既属于自己也能惠及他人的非暴力“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