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强:凝练指力,弹好医改这把“琴”

22.05.2015  12: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能量,为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此次《意见》的最大亮点就是“到201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这一目标的提出剑指当前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完全符合目前群众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期待和愿景。如何真正取得这次关键性的胜利,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打破以药养医的惯性,当然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意味着要重新分配“蛋糕”,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轻易成为改革者的“粉丝”,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改革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医院、患者、政府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公立医院必须体现公益性,原则不可妥协

  公立医院建立初衷就是服务群众,体现公益性,定位的功能就是在保持微利的基础上发挥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等方面的骨干作用,让老百姓看得起、看得好病是公立医院的“天职”。在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大浪潮中,如果没能把住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一根弦,就可能导致公立医院运营过度商业化、市场化,侵害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生存权。所以打破公立医院过度商业化是一个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更不能采取中间路线的“伪改革”。

  破除逐利机制,练好“三条腿走路”功夫

  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三个途径,分别是药品加成、财政补贴、医疗服务;其中对医院收支贡献最大的是药品加成,这也是导致看病贵的主因;而目前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是改革的趋势和关键点,意味着医药品销售收入的将会锐减,但同时又要保障公立医院正常医疗共服务的供给。这就需要在医院的收入机制创新上面做文章。

  “一条腿”是,各级政府应当明确办医主体,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放羊式”的管理,需加大对公立医院基础建设、设备购置、重点科学发展等方面的补贴力度。让医院不再为生存而焦头烂额,集中精力服务好患者,当然我们也不能采用以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旧套路,应该将财政补助和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相关联,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另一条腿”,是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要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适当的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补偿。但是这种补偿应该是对医疗服务价格的一种结构性调整,而不能变异成变相涨价行为,比如,对于诊疗、手术、护理等服务价格可以相应提高,但涨了的部分应该纳入医保可报销范围,这样才不会把改革的成本转嫁到普通患者身上。

  前面“两条腿”练扎实了,接下来就需要医院扎实的提升服务品质,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在这方面可以向市场取取经,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医师规范化的业务技术、职业综合素质培训,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院改革、医院收入换挡期间完成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强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着重培养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和临床医师,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过程添砖加瓦。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破解看病难

  此次《意见》还提出,公立医院需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我们都知道现在看病难的主因是,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机构承接能力薄弱,所以多群众不得不坐几个小时车程到市里医院就诊。根据第一批改革试点医院的经验表明,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看病难问题,做到家门口看病,看病不出村等良好局面。为了做好分级诊疗工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资源下沉,一方面,做好公立医院医疗团队和基层医疗机构交流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训、实习、业务指导等方式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流通渠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等创新措施,具体可以通过完善医保报销政策来引导群众就近就诊,比如,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降低医保支付比例或按规定不予支付,进一步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