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厄尔尼诺形成 将对中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制图:张芳曼
中国气象局专家近日表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赤道中东太平洋2014年持续至今的厄尔尼诺事件,是20世纪有观测以来最强的。在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我国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非常严峻,对天气预报预测的服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持续异常偏暖
生命史时长、累计强度、峰值强度均创新高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反之,这一区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则称为拉尼娜(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
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就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至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出现在2009年至2010年。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介绍,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在赤道东太平洋盛行偏东信风,在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驱动下,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将表层暖水输送到西太平洋堆积,热量也不断积蓄,西太平洋海温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东低的结构。当偏东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支柱被破坏,西太平洋堆积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厄尔尼诺现象由此形成。
在2014年持续至今的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前,近百年间仅发生过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自2014年9月开始发展,截至2016年2月已经持续了18个月,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即累计强度)为26.9℃,且海温已连续7个月(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过2℃,在2015年11月达到峰值,海温偏高达2.9℃。
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分别为14个月、13个月,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为21.5℃、23.1℃,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峰值分别为2.8℃和2.6℃。
“生命史时长、累计强度、峰值强度,这三个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这次过程比之前发生的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这两次都强,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已成为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