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强:国企还利于民就从限薪开始

18.11.2013  10:40

  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牵头进行的针对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的调研已基本结束。调研中,人社部发现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存在较大不平衡状况,也存在极个别国企高管领取近千万元薪酬的现状。(11月17日华商报)

  国企高管薪酬千万早已不是新闻,最重要的是,媒体证实“主管部门正准备采取多项手段控制规范央企、国企高管薪酬”。看来,这一次中央真的是要拿广被诟病的国企高薪开刀了。

  特别是联系到15日中央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国企高管限薪就更显积极意义。

  国企的性质是全民所有,但实际上按现有规定,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只有5%-15%,且是上缴给国资委,并未直接进入公共财政。国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消耗在了扩大再生产等方面,有学者形象的比喻国企利润被“体内循环”掉了。再来看国企高管,国资委为其制定的平均年薪是70万,这样的标准已经被千万薪酬超越了14倍之多。

  国企和国企高管的职责,本应该是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将红利全民共享,但上缴比例过低、薪酬过高等现状已经让国企偏离了“全民所有”的定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国企收益3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国企“民生属性”的重要修正和加强,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

  虽然我国有多家国企跻身世界500强,但这些企业基本是借助垄断优势或政策溢价获得高额利润。国企中有不少还存在效率不高,甚至连年亏损靠政府补贴才能运行的状况,这样的国企要拿出30%的利润用于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让国企拿出更多的收益用于民生,除了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和营利能力,还要不断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高管限薪势在必行。

  2012年国企上缴的红利是900亿,以现有11.2家国企的数量,不知道够发多少高管的天价薪酬。国企需要的是善于经营、励精图治的企业家,而非“富方丈”式的高管。到2020年上缴30%收益用于民生,国企任重而道远,那么,就从高管限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