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田地经营村民当股东 自治法则护土地流转“古楠模式”

19.11.2014  12:59

  核心提示

  近年来,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投资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改变流转土地的用途和性质,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有些企业主为了多赚钱,甚至大规模栽种吸肥力极强的作物和植物。这种“非粮化”、“非农化”的土地流转给农民生产带来了损失,甚至对生态造成破坏。

  地处赣西北山区的靖安县高湖镇高湖村古楠自然村在“了解自家土地的秉性,懂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并能倍加珍惜土地,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土地的价值”的基础上,村民自己组建古楠生态养殖公司和种养合作社,形成了“村民入股、集体经营、共创品牌”的土地流转“古楠模式”。

  三个“能人”商讨致富计划

  古楠村是一个仅有52户人家、228名村民的自然村。长期以来,大部分村民依靠368亩耕地、3280亩林地“活命”。2008年,在古楠村村民眼里,舒敏璋、钟英华和曾立新是三个“能人”。

  舒敏璋,22岁时外出打工,30岁时独立经营化工贸易,因为头脑活、手脚勤、心眼实,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钟英华,一个在外闯荡的成功商人;曾立新,古楠村党支部书记,利用自家的院子和农家菜,兴办了一个农家乐,生意红火。

  在2008年之前,三人各忙各的,在事业上并没有交集。这年春节,三个“能人”凑在一起,他们看到古楠村和许多村庄一样,春节一过,村民要不就外出务工,撂荒田地,要不就在家各自经营那“一亩三分地”,而留在村子里的村民,当年的人均年纯收入仅5000元。想到这些,三人心情格外沉重。

  “每次回家乡,看到留守在家的村民生活艰苦,劳作效率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多年在外发展,很想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舒敏璋说,“我可以无偿投入资金,带领乡亲致富。

  “看到村民落后的状况,我早就想带领群众致富,但是苦于资金缺乏,常常无法释怀。”听到舒敏璋愿意拿出资金带领村民致富,曾立新非常赞同,钟英华也不甘示弱,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反复比较分析后,三人认为古楠村的优势在于:一年四季干湿明显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受外围气候影响小的山区气候;无雾霾天气、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质水温偏低、水性呈弱碱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保持不流失的优质灌溉水源;有冬季种红花草的传统,水稻生长不再施用化肥,从而获得优良的耕作方法。

  “这五大优势有利于水稻养分积累和转化,培育出绿色、安全的稻米。”三人决定从种植优质古楠水稻着手,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古楠水稻要销往南昌、广东、深圳、上海等地……

  “如果办一个合作社,把村民的田地和山林整合起来,集约经营,让村民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同享共富,岂不两全其美?” 舒敏璋的提议得到了曾立新和钟英华的一致赞同。

  三人的设想得到了镇政府、县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一社一公司”同属村民 

  “他就是个只管干活不要工钱的打工仔。”提起舒敏璋,古楠村村民这样说。 

  经过数年的摸索与借鉴,2012年3月,舒敏璋将生意交由兄长打理,回到古楠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与广大村民商议农民以入股的形式组建生态养殖公司和种养合作社,引领乡亲们走生态种养致富路。 

  为了减轻乡亲们的入股资金压力,更为了消除乡亲们的顾虑和怀疑,舒敏璋决定:每户乡亲投资1万元各占1股,自己投资55万元只占1股,只按1股分红;为了解决公司的启动资金难题,舒敏璋无偿垫资200万元,不计利息、不算股份、不分红,等公司赢利后再行归还;如果公司经营不善,亏损255万元之内由他个人全部承担,乡亲们的投资全额归还。年终分配利润时,提取利润的15%作为公积金,用于扶持发展、防范风险;10%作为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75%以现金形式均等分配给全部股东。

  当月28日,“靖安县圣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靖安县古楠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舒敏璋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古楠村52户村民不出家门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持股人。

  为了让公司早日盈利,同时也为了降低公司运营成本,身为公司董事长的舒敏璋精心打理公司的大事小情,成天扎在基地上,脏活、重活、累活他都干,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取。

  “乡亲们投资入股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让乡亲们失望,更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受损失。”舒敏璋说。

  “古楠村有一套自治法则” 

  “古楠村有一套自治法则,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定的制度大家执行。”据古楠村村民介绍,古楠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舒敏璋担任理事长,由钟英华兼任监事会监事长,15名党员和致富能手作为骨干,按照“党支部+理事会+经济实体”的模式运行,实现管理的自治化、发展的规模化。古楠村落社区党支部既是村理事会的领头人,更是村产业合作社及村民入股创办的圣康生态养殖公司的核心。 

  “公司把股东们的山林、田地租赁过来统一经营,将水田改建成有机大米种植基地,将山林改建成经济林、观赏林,栽种杨梅、早熟温柑、红豆杉、楠木等。同时,在林间建造了鸡、鸭、猪等养殖场和沼气池,在山脚层级递进开挖水塘养鱼,形成了‘山上养鸡种果,山下养猪放鱼,稻田养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采访中,村落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监事长钟英华向记者介绍道,有机水稻虽然亩产比不上常规水稻,但卖价高,村民来自稻田流转的收入每亩近500元,“去年,古楠村实现农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

  “目前,古楠村以农民股份公司为平台,结合产业特色成立了‘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农宿文化专业合作社。”舒敏璋告诉记者,“把单一性的农家乐联合起来,将家家分散经营的山林、土地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以‘赏古楠木、品农家菜肴、游田园风光、购绿色食品、住农家屋’为特色的农事、农家生活体验游。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