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殴打妇孺,文明尺度何在?

13.05.2015  19:26

  又一起街头打人事件,不仅造成伤害,更带来死亡。

  安徽亳州一名女子骑电动车,与另一辆电动三轮车险些相撞。没想到,三轮车上男子下车后,朝女子头部猛踩几脚,扬长而去。次日下午,该女子在家自杀身亡。

  这位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女子,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是姐妹,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人。难以想象此事对她造成的伤害:身体的伤痛之外,更有心理的委屈、耻辱、无力。

  看过这段视频,可能很多人会有是自己被踢到在地的感觉。的确,这样的行为,触碰到法律的边界,更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如果小小的纠纷都可能变成一场侮辱,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全身而退?而即便你能保护自己,你的亲人、你的爱人、你的生活,你又怎么时时守护?

  “一个男人,即使再无能,起码要会保护两样东西,脚下的土地,怀里的女人。”可是现在,我们的男士把女人打翻在地,拳脚相加,只是因为她们挡了自己的路、惹了莫名的怒。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乃是体现在对待弱者的态度上。面对那些无力反抗的弱者时,人的德行才会真正显露。因为这个时候能制约你的,不再是利益的权衡考量,而只能是心中最基本的道德感。

  这已经是最近第三起让人震惊乃至震撼的打人事件了。先是有成都女子因行车纠纷而被暴打,再而有延安一个男子无缘由地殴打路边的小孩。且不说事件背后的各种缘由,只是这样的情景足以让人想起鲁迅的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专向孩子们瞪眼、专向妇女们挥拳者,心里有着真正的懦弱。

  还有人因为种种目的,用类似的情景进行无厘头搞笑。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视频“大哥不要杀我”中,恶作剧者就假装自己被枪杀,吓唬路人。视暴力为玩闹、以暴力为力量、从暴力得好处,难免会让暴力变成儿戏,而最终的替罪羊,还是那些处于暴力链条最后端的弱者。

  翻开报纸、点开网页,那些学生不愿“补课”被老师殴打、女孩被后妈生父虐待等等新闻,甚至是堵车时长鸣猛按的喇叭、网络跟帖尖酸刻薄的言辞,都让人感受到整个社会仍然有戾气在弥散。不管是出于“相对剥夺感”,还是出于“生存焦虑症”,或许最终的解药,还是要从重建心灵世界、重拾道德底线开始。

  研究自杀问题的学者吴飞曾说,很多自杀者争的是“”,是希望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唤起对自己遭遇的重视。因为一起未发生的交通事故而自杀的女子,也是要唤醒整个社会的关注:共同维护底线,一起化解戾气,才有真正的文明,也才能让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安全、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