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 大学搞搞新意思

20.07.2015  17:41

  7月中旬,“高考”进入了录取通知书创意大比拼时段。其中浙江农林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更像是一份毛竹工艺品,“以毛竹为原材料、用拥有8项国家专利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制作并印刷而成”。

  提起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份薄薄的信封、一张加盖了公章的纸片。但近几年来,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越来越“会玩”:高科技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电子芯片的录取通知书,通过RFID技术可以给新生导航;文艺范的,有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写通知书,连著名书法家庞中华也是通知书“写手”之一;小清新的,有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标本通知书,封套上用了真实的植物标本,每份通知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五花八门的录取通知书,俨然成了高考季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一者,录取通知书不再是一副板起面孔说教的模样,新颖形式背后渗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比如毛笔手写通知书,每一份通知书都是亲笔写成,比起统一印刷的通知书,更显出学校的诚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份很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还有南京大学校领导亲自当“邮差”上门送通知书,无形中拉近了新生与学校的心理距离。

  二者,不拘一格的录取通知书背后,彰显了各个学校的个性追求。比如毛竹制成的通知书,既符合浙江农林大学的办学特色,又突出了学校的科技优势和学术优势;而陕西师大也借毛笔书写通知书,呼吁更多学生能够传承和坚守传统文化。从录取通知书这片方寸天地的变化中可知,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特色,与其朝着“大而全”的方向一条路走到黑,不如找准优势打出品牌。这一观念转变对于丰富高等教育的生态,无疑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