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揭甲午战争失败之谜:因慈禧太过挥霍?
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许华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 (陈苑)201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甲午这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天干地支的轮回,还代表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即使是岁月深深的皱纹,也无法掩盖那一道深深的伤痕。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既遥远又熟悉。近些年,我们的学术界对于这一段历史又有哪些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呢?本期《杨澜访谈录》请到的嘉宾是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许华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马勇先生。
甲午战争是败于国力羸弱吗?
我们常常认为“落后就要挨打”,很多的老百姓也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家太穷,综合国力太弱。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马勇先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是亚洲第一,就连国外的一些评论家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几大强国之一,至少在亚洲尚无其它国家可以取代它的强国地位。
甲午战争是败于海军将领无能吗?
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许华先生称,甲午年我国有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很多中国的高级海军将领,都曾在欧洲留学,例如刘步蟾、方伯谦、林泰曾等人,他们与当时很多的日方军官年龄才学相仿,有些还同出师门。这些海军将领可谓国家的年轻栋梁,绝非草莽之辈。
甲午战争是败于慈禧太过挥霍吗?
很多传统的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放大一个细节:1894的甲午年正好是慈禧的60岁生日,她为了修颐和园,如何克扣和挪用海军军费,以至于给国人一个印象,是慈禧修颐和园导致了甲午战争失败。然而近些年的史实也在纠正这种偏面的认识。北洋海军的建设费用是三千万两银子,颐和园的修整是大约三百万两银子,只占到了十分之一。所以,并不能简单地将慈禧修了颐和园与甲午战争失败划上等号。
甲午战争是败于李鸿章卖国求荣吗?
作为《马关条约》签订最高中方代表的李鸿章,因为赔款割地等屈辱条约,百年来一直屡遭后人诟病,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在李鸿章的故居,有他的一个自我陈述,他说自己只不过是摇摇欲坠的一个裱糊匠而已,哪儿漏风就去哪糊一糊,其实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两位专家通过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日甲午之战实际上中方是李鸿章在指挥着淮军系统和北洋系统,其它的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等,均各自袖手旁观。当年美国公使馆的副使科士达讲,李鸿章是“以一人而敌一国”,如此微薄的力量又怎能抵抗日本举国之力的攻击呢?
究竟,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我们又能从失败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卫视《杨澜访谈录》——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节目,与您一同拨开历史之谜云,洞悉古今之警示。敬请关注!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