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珍贵彩礼真贵 解密南昌婚俗彩礼的变迁

11.07.2014  10:32

  为凑齐8万元彩礼,安徽小伙铤而走险,乘车千里来到启东贩卖毒品被抓;同样是为了8万元彩礼,海原县一村民借贷娶妻,因婚致贫;今年4月我省铜鼓县青年刘某因付不起彩礼,在家中吸毒解闷被行政拘留;而在北京务工的韩某因拿不出18万元的天价彩礼,为见女友“被迫”绑架女友同事……彩礼到底缘何由来,随着时代演变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甚至异化,本期《解密南昌》带你走近彩礼,了解彩礼在婚姻民俗中的独特地位。

   追溯

  “彩礼”起源于西周“六礼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梅联华介绍,“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有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指的‘彩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

  梅联华表示,两个陌生的家庭通过家庭成员的婚姻联结在一起,男方先天性就强势,女方嫁过来之后,为男方养育后代,操持家务,相当于从原有家庭结构当中剥离出来,开始独立组成新的家庭生活。女方只有在婚前的选择权上,占有先手。而选择什么样的人家,对女方来说非常重要。“在旧社会就有‘外婆为尊,舅舅为大’的说法,现在这个遗风还有。当时的女子大多不能掌握自己的婚姻命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彩礼就成为一种象征男方实力的重要标志物,甚至作为女子‘身价’的一种标准。

   旧社会的三种婚姻

  旧社会的婚姻状态主要有三种,都带有强制性,一种是童养媳,往往是限于男方家庭无力娶妻,女方家庭无力抚养的情况,女方一发育,15岁左右就被强制结婚,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彩礼情况;另一种是父母包办的指腹为婚,定娃娃亲,女方要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无婚姻自由可言,彩礼以双方家庭条件为准;此外,还有一种买办婚姻,这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与彩礼有本质上的区别,属于违法行为。

  梅联华表示,这三种婚姻状态都有明显的强制色彩,尤其是第三种买办婚姻,女人完全被当成一种“商品”。“上世纪70年代时,四川很多穷人家有很多个女儿,而江西余干这个地方非常穷,因为彩礼,村里男人娶不到老婆,甚至连媒婆都请不起。有一个人自以为发现了商机,他从四川把人家女儿骗到余干,两头通吃,一单下来挣一万元,结果后来被枪毙了。这种就是买办婚姻,违反国家法律。

   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彩礼观念淡化 以物为主

  上世纪50年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梅联华介绍,“当时的彩礼和陪嫁物很模糊,家里拿现金都很难,蹄花、贤鸡(被阉割的公鸡)、鲤鱼因为象征吉祥,也作为彩礼的一部分,男方送一份,女方回一份;而一定数量的被面成为彩礼的‘大头’,一般以6、8这样的数字为主,剩余的还有一些锅碗瓢盆,都得蒙上红。当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有祖传的一些‘金元宝’之类的珍贵物品,如果有给彩礼钱的情况,120元的价位在当时来说都是家庭条件非常好的情况。

  东湖区大士院的60岁的刘奶奶笑着回忆:“当时家里条件差,有五六个孩子,饭都吃不饱,还讲什么彩礼钱哦,我家老头子的父母提了些肉,跑来我家,父母就把我的婚事给定了,我当时也想着能过日子就好。

   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

  “四大件”不断翻新 彩礼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后,婚姻作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结婚彩礼钱”逐渐被中国老百姓重视,受西方婚姻文化的影响,结婚彩礼钱”由新郎单人承担逐渐改变为新郎和新娘共同承担。

  梅联华表示:“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件’表达了当时‘结婚彩礼钱’的内涵,在上世纪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当时也叫‘蹬蹬、转转、听听、看看’;在上世纪80年代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在上世纪90年代有所调整,为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而到了2000年到2009年,‘四大件’的说法开始出现争议,也有‘房子、车子、票子、保险’这样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结婚彩礼就已经呈现多样化了。

  韩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最近正准备请假结婚。问及彩礼情况,韩女士表示,男方买了房子,房产证的名字是女方;而女方送了2014款的丰田卡罗拉,车主名字登记是男方;男方还买了‘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给女方,彩礼钱则免了。“送彩礼其实蛮正常的,女方父母把女儿养这么大,结婚后就到了男方家里,为男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充当‘洗衣机’、‘保姆’的角色,要一些彩礼也是正常的。”韩女士笑着说。

   特点

  江西婚俗独具特色

  在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不少其中珍藏的婚俗彩礼当中的陪嫁物品。梅联华表示:“江西有很多有意思的婚俗,结婚的道具就显得很独特。例如‘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筷子被放到厨房的地上,新娘子必须一根一根地捡起来,边捡边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还有“麻袋”意为“传宗接代”,麻,指孝顺,新娘从女方家里接到男方家里,下地的时候,步入洞房的时候,穿的新鞋不能直接着地,也不能去背,也不能踩红地毯,这个时候就必须铺麻袋。两个人拿着麻袋铺在地下,铺一片女方走过来,铺麻袋的人还要边铺边说‘传袋传袋,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

   分析

  高价彩礼如何而来

  记者随即采访了多位已婚人士,发现南昌的结婚彩礼钱从6万元、8万元,到18万元不等,据相关调查,高价彩礼在农村尤其普遍。男方有房成为必备条件,女方陪装修、陪家电比较普遍。在此基础上,普通家庭彩礼钱3~5万元不等,也有少部分无需再额外付彩礼钱。

  针对高价彩礼现象,梅联华表示,高价彩礼的出现,一方面是很多旧社会的落后思想在作祟,比如面子思想。彩礼本应该量力而行,但是邻里之间互相攀比的风气导致了彩礼价格不断上升,“便宜嫁女”就会让女方父母产生吃亏的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价彩礼;此外,逐年攀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也导致了彩礼费用的居高不下。

  梅联华直言高价彩礼有害无益:“彩礼是我国特有的民俗传统,男女双方谈婚论嫁的时候,彰显的是双方家庭在人情上对男女双方的认可度。高价彩礼对男女双方的婚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两人相爱才是婚姻的牢固基础。如果男方条件有限,却被彩礼逼到绝路,那男女双方只能落得分手的结局;而就算没有逼到绝路,通过借贷的方式凑足了彩礼,也必将给男女双方未来的生活埋下祸根。彩礼不能成为枷锁,从社会层面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安定因素,男方甚至被逼铤而走险,偷、抢,甚至打砸、贩毒,这是彩礼本质的异化,甚至是婚姻观念的扭曲。

  信息日报 记者叶景顺、实习生张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