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瓷的鉴赏与收藏

25.05.2015  12:42
原标题:彩绘瓷的鉴赏与收藏

霞袂霓裳下九天——中国彩绘瓷

彩绘瓷的鉴赏与收藏

上世纪末,中国的瓷器收藏市场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同样尺寸,同样纹饰,同样年代的瓷器,彩绘瓷和青花瓷的价格相差不大,在局部地区或者个别的品种而论,甚至青花的价格还要略高,这种状况不合理。我曾经在相关的收藏杂志及报刊专栏拟文论述过这个问题,认为彩瓷的价值一定要比青花瓷器为高,理由有三:

首先在古代,彩瓷的制作工艺远比青花瓷复杂,是两次入炉烧制的:先将素身的瓷胚过釉后(如果是斗彩或者是青花加彩,则先将青花纹饰绘好)入炉烧成,再在烧成的瓷胚上用各种彩料绘制纹饰,绘制完成之后再入炉以850°C左右的温度将彩料固化,这样才算完工,因此费工费时,烧成率低,制作成本高,彩瓷的产量通常只有青花瓷的10-30份之一。而且在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主要是根据外销瓷的订单来安排生产彩瓷的。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彩瓷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并不大,远远不及青花瓷,因此其生产制作数量也就大大少于青花瓷,在当时彩瓷的价格就要比青花瓷高。中华博物网在编撰海外沉船出水瓷器专辑的时候,曾经请执教海外的学者在美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瓷器的发票,发现同样尺寸的瓷器制品,根据类型的不同,彩瓷价格要比青花瓷价格高出三倍到十倍!

康熙 五彩荷塘翠鸟纹大盘

圆口、折沿、浅腹、浅圈足,器身轻薄而规整;盘中心主体纹饰为五彩绘荷塘翠鸟图,盘沿饰锦地绘百花,足底内有青花叶片款。

中国绘画艺术以追求表现内在的神韵意趣为最高境界,借助笔墨来抒发自己对客观世界所产生的种种内心感受。元人汤垕在《画鉴》中云:“画者当以意为之。”元人倪瓒亦云:“聊似写胸中逸气耳”。明清之际的徐渭、八大等人则更是将这理论发展到极致。明清文人的绘画理论也影响了各类民间工艺品特别是瓷器的装饰工艺制作,尤其以明末清初转型期(transitionalstyle)为甚。注重事物的内在感情和情绪的描绘,成为这时期瓷画文饰的艺术特征,可用“生机盎然,别有洞天”来概括。“以诗入画”或“以事入画”,借助笔墨为手段,表现物象的典型动态和细节,采用小构图、小品画的形式,使画面不仅“好看”,而且“有趣”。而在转型期瓷器之中,又有细微的区别:崇祯瓷器注重历史和人物故事,多采用较为厚重的史料故事入画,如《列国志》、《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等。清顺治则多采用轻松一些、通俗一些的文艺题材入画,如《西厢记》、《烈女传》、《二十四孝》等。而至清康熙则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各式题材应有尽有,随意拿来,因此这一时期的瓷画内容是最为丰富的。

在中国艺术史上,翠鸟与莲花总是最佳的搭配,它们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明末清初画家朱耷诗《题画荷花》:“侧闻双翠鸟,归飞翼已长。日日云无心,哪得莲花上。”这件盘子的主体纹饰构思就是得意于此。

*、更详细的图文请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楼钢著。

其次,彩瓷的保存比起青花瓷来说要困难得多,随便查阅一下海外沉船资料就可以发现,出水青花瓷大多保存完好(除去物理损毁外),而彩瓷则百不存一,大部分都彩料脱落殆尽,只剩隐隐痕迹。检索一下越南金瓯沉船拍卖、德国“德星”号沉船拍卖和澳洲“万历”号沉船拍卖记录就可以发现,彩瓷和青花瓷的比例接近千份之一!因此彩瓷传世的数量要比青花瓷要少得多。

最后就是艺术观赏性。中国人比较偏爱青花而鄙视彩绘瓷,这是特定的历史人文文化所造成的。明文震亨《长物志》书中说:“成化五彩葡萄杯……今皆极贵,实不甚雅。”这种观点很能代表中国文人仕士的审美观。但要从正常的视觉效果来说,彩色瓷确实要比青花瓷亮丽,装饰性更强,更吸引人,就象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的比较一样。 因此它确实具有更高的艺术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