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大学不造“大师”造“长城”为哪般?

17.04.2015  12:15

  这两天,不少网友在微博里或者QQ空间里晒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长城的照片,引来围观和热议。据介绍,校园长城全长1600米,连接校园的东、中、西三个区,目前建设费用已投入260多万元,总预算400万元以内。重金造景值不值?校方认为划算,有人认为不如投基建。(4月16日《楚天都市报》)

  烽火台、垛口、关隘一应俱全,这是何等的壮观;横贯东西,登高望远,一览美景,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按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仿造举世闻名的长城,造价的确“不贵”,且在他们看来,“性价比”还蛮高的,不仅创建了校园的一大景观,还具有缓解校园交通压力、爱国主义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花较少的钱”,能打造如此宏伟的“长城”,怎么都值,但笔者仍觉有舍本求末、好大喜功之味。

  曾几何时,人工造景风靡一时。一些城市为了打造地标性建筑,相继建起了“东方之门”、“低腰秋裤”、“烟雨凤凰”等,引来不少非议;而少数高校,似乎也不甘落后,精心仿造了“金字塔”、“斯芬克斯像”、“希腊众神像”等校园建筑。事实上,在公众印象中,大学本该是海量的藏书、绿绿的草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教室和礼堂,而来到这样一个拥有“名胜古迹”的校园,总让人有一种“摸错了门”的感觉。

  大学,终归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此为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诠释。一所大学即使缺少大师,其本分还是该极力完善基础设施,潜心培养学生,为孕育大师创造条件。如果将财力一味投在人工造景上,就难免引起人们围观,甚至说就是为了吸引生源。而深究起来,大凡一些大手笔再造,都无不浸淫着一种追逐政绩的冲动、一种好大喜功的美学,也无不会遭到非议。

  其实,一所大学有没有“长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打造出一批大师来,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牛津、剑桥,莫不如此。希望我们的大学牢记宗旨,千万别好大喜功,真正把心思花在培养学生、造就大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