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挖掉“穷根” ——赣州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08.04.2015  14:55

  “原来只有在家做饭、洗衣的本事,自从去年通过‘雨露计划’参加服装定制工培训后,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我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近日,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贫困户黄菊姣感慨地说。

  黄菊姣家庭比较贫困,女儿患有重度贫血,平时只能打打零工,每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是该村精准扶贫对象之一。在干部的帮扶下,她参加了“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培训,并实现了在县工业园一服装厂就业。

  我市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一五”末,贫困人口达215.46万。单纯地送钱送物,不能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我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就业扶贫,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帮扶贫困户就业,建立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彻底挖掉“穷根”。

   免费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本领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一个没有技能的农民,务工一天只挣三五十元,掌握了技能,就能挣一二百元。

  针对没有劳动技能或有一定劳动技能、但没有实现就业的贫困人口,我市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免费技能培训,以用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促进就业为目标,依托企业、结合生产,积极推行“企业订单、农民工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把贫困人口培养成真正的“金蓝领”一族,圆高薪求职梦。

  于都县仙下乡吉村村新屋组的朱石香,原来家庭贫困,有7个兄妹,初一没读完的她,只好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只能在私人电子厂做一名普工,工资很低。

  2011年4月,她参加了“雨露计划”免费技能培训,5个月的时间,先后学习了高级文秘、平面设计等专业知识。毕业后朱石香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兼打字复印,有技术的她很快就把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月收入5000余元,在自家生活步入小康的同时还招了3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就业。她常说:“是‘雨露计划’让我学得一技之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让我过上幸福的日子。

  “给我雨露,报以江河”,这是瑞金市“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酒店管理专业班上的一则班训。“雨露计划”是我市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免费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愿望。

  参加这期酒店管理专业培训的学员有30名,都是来自该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深山移民、库区移民中的贫困户子女。这些学员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好学上进,希望通过“雨露计划”学本领、学技术,迈出贫困、走向致富就有了新希望。如今,该期学员全部培训合格、全部上岗就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感恩政府,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扶贫先扶智。对这些贫困劳动力来说,“雨露计划”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信心。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通过“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2.6万人,帮助11.2万人上岗。此外,在全市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招生培养工作,选定赣州农校、赣州技师学院、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赣州光华职业技术学校4所院校为培养承办学校,实现了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每村都有1名中专生的培养目标。

   购买公益性岗位 增加就业机会

  “真没想到,今年我都53岁了,政府还能帮我找到一份园林绿化的工作。”龙南县里仁镇贫困户李友朋欣喜地说。2014年,与李友朋年龄相近的困难就业人员廖利通,也在龙南县就业局的帮助下,被安置到了龙南县环卫所上班。廖利通说:“现在每个月都可以领到1300元工资,日子过得安稳多了。

  “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中有一定劳动技能、年龄偏大的困难就业人员,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市就业局张小龙说。

  我市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确分类、动态管理,完成了对全市139.5万贫困人口的信息识别和录入工作,构建起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其中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对象,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为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做就业帮扶措施,助其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因人施策。天生禀赋不足的,给再多钱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再好的政策也无法增强其“造血”功能。对这类贫困人群,我市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让其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做到自食其力。

  近年来,为切实做好购买公益性岗位工作,促进全市贫困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我市把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民生大事来抓,充分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购买城管、环卫、园林、林业管理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扶持贫困对象就业。

  据了解,我市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和乡镇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保安、保洁、保绿、交通协管等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基层社会工作、社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矫正等综合性服务工作。每个乡镇各购买3个岗位(分别为基层社会工作、社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各岗位除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企改制过程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高校毕业生(含在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专门项目服务期限内的高校毕业生)外;重点安排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登记失业人员中符合“4050”年龄条件的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符合相关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因承包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人员)就业。聘用人员岗位工资遵循不同岗位不同酬的原则,具体标准由用人单位根据不同岗位确定,不断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截至目前,我市共购买公益性岗位1万多个,安置贫困人口2462人。

   创办返乡创业园 鼓励创业扶贫

  我市在就业扶贫工作中,不但引导安排贫困人口就业,还鼓励贫困人口创业,通过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带动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宁都县田头镇边斜村刘鹏飞是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榜样。他早年家庭贫困,学费经常靠东挪西凑。后来在浙江义乌打拼,在抓住电商机遇成为“全球孔明灯大王”后,毅然回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3月26日一大早,61岁的田头镇田头村农民温九秀到刘鹏飞创办的灯艺厂领回原材料,就开始制作灯笼。“这活简单,老人和小孩都能做,工资按件计酬,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又能照顾家里。”温九秀熟练地扎着灯笼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刘鹏飞把工厂化整为零,把加工环节全部转至农民家庭,带动宁都县田头镇、黄石镇、长胜镇、竹笮乡等地农民实现在家就业。如今,他创办的灯饰厂吸纳就业35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有825人。

  “现在家乡发展环境好了,回乡同样能创业,还可带领乡亲一起致富!”近日,在南康区龙回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内,返乡创业的李爱华看着投产不久的机器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的企业也带动周边100多农村贫困人口就业。

  据悉,为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实现“回流—创业”的转变,我市积极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创业贷款等服务,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创业就业时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企业、能人创业扶贫,在人口聚集度高的乡镇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广泛吸纳周边农村贫困劳动力;多渠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此外,我市还建立信用贷款制度,缓解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我市已建设48个返乡创业园,1086家企业(实体)落户创业园,帮助24.5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记者涂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