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征程的领跑者——吉安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7.09.2017  23:37

  “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时殷切嘱托。今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90年前,这里是“中国革命摇篮”,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此起步,这方红土地成为了“先行者”;90年后,五百里井冈的崇山峻岭间,一条“因户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精准脱贫新路延展向前,在新时期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征程中,这里的人民又是“领跑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让脱贫成为“单程票

  在浙江做小商品生意的彭德良在农历猴年春节只买了张单程票回家。2016年,他选择返乡发展。

  彭德良的家乡神山村位于井冈山市茅坪乡的大山深处。穷,是神山村留给乡亲最深的印象。村里的姑娘们多外嫁,小伙子则外出打工。2016年初,231名村民中,常住仅几十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决不能返贫,而且要致富奔小康!”神山村支书黄承忠今年8月底对记者如此表示。

  如今的神山村,每个村民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37栋土坯房已改造,大家都有了整洁漂亮的新房住;种黄桃,植红茶,改竹林,挖鱼塘,开餐饮,家家都有股权证,户户成了股东可按股分红;村外环山旅游公路建设决战“最后一公里”,黄洋界——神山——坝上象山庵旅游圈正在逐步“合龙”……

  如何让脱贫成为“单程票”,不只是神山村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也是井冈山市脱贫攻坚这条新征程上的一道必答题。

  “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这些要求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三卡”识别、“四卡”合一、“三表”公开等“井冈山式”精准扶贫举措,也最终让他们如愿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三卡”识别,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三卡识别建档,并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准确,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四卡”合一,则是实行“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将贫困户档案卡分为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脱贫政策明白卡、贫困户收益卡,所有卡的信息进入电子档案,通过电子档案将“四卡合一”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贫困信息;

  “三表”公开,指的是针对红、蓝、黄卡户,分别统一印制《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登记每一项实际的现金收入,一分一厘都经过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公示公开,方便社会监督。

  同样,在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秋溪党支部”所在地、全国著名将军大县的永新县,坚持“四个围绕”(各项工作围绕脱贫攻坚转、党员干部围绕贫困群众转、扶贫举措围绕产业发展转、工作机制围绕巩固成效转),角力“四大战区”(将全县23个乡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一套县级班子负责一个战区),推进“三大机构”(综合协调、帮扶和第一书记管理、督查巡查工作组),举全县之力、用“绣花”功夫推进精准脱贫。目前呈现“一减一增”(全县贫困人口大为减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

  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两省八县交界处的遂川县,素有“红色政权之根”的称谓,为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红军长征始发地之一。一首家喻户晓的《十送红军》,里面唱到“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指的就是该县五斗江乡。

  遂川是我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他们率先全省建立了“部办站室”四级工作平台,即县级层面成立了由6个职能部室组成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38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县直层面成立了扶贫工作办公室,乡(镇)级层面成立了扶贫工作站,落实编制51个,做到机构编制、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四固定”,村级层面成立了扶贫工作室。2014年以来,该县共有3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27万户5.06万人脱贫。

  紧抓产业脱贫“命脉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正是瞄准了“穷根”靶心。

  紧紧抓住产业脱贫“命脉”,竭力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催生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不但充满主体意识和进取意识,还要有市场意识,这样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真正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才能给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政府提供5000元扶贫资金入股村里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每年按20%分红,还可以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孩子在沿海城市打工,要说起来,我家的脱贫真不在话下!”长坪村的六旬老汉钟万银跟记者掰着手指算起了脱贫前的细账。

  长坪乡,竹涛如海。这里是井冈山海拔最高的乡镇,过去群众收入渠道少,贫困发生率高达20%。如今家家户户搞起了养殖、花卉和盆景等特色产业,生意红红火火。

  而在柏露乡下陇村,65岁的孤寡老人陈了香以政府提供的1万元扶持资金入股金融合作社,按每年15%的比例分红,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500元。

  井冈山市实施“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他们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加大产业发展奖补力度。他们打好“红色旅游”扶贫牌,引导贫困群众从事旅游商品制作和销售、开办农家乐,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同时,通过制定就业扶贫政策,探索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就业。

  养蚕,是永新县石桥镇长溪村的“传统产业”,贫困户刘头发养了10多年的蚕。近日见到记者时他发自肺腑地感叹:“现在养蚕真的是件很轻松又没风险的事!

  该村成立了蚕桑产业合作社,桑园的种植管护由合作社统一进行。镇里还推行“小蚕共育”,合作社统一将蚕种孵化出小蚕,并饲养到3龄蚕后分给老刘养,养蚕批次和成活率大幅提高。最关键的是,养蚕的收入也有充足保障,县蚕桑办安排企业进行回购,镇里帮他买了价格保障险和自然灾害险。老刘养了3张半蚕,今年可有7000多元的纯收入。如今,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参与其中,多的今年年收入可达近2万元。

  该县创新推行以党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四群联创”基层发展和治理模式,鼓励村“两委”干部领办产业合作社,村组成立合作分社、乡镇成立合作联社、县里组建综合协调指导机构,推行“政府扶持、企业搭建、反租倒包(反租代包或股权分红)”模式,构建“电商+合作社+农户”服务体系,将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立合作社607个,入股贫困户7607户,实现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覆盖。

  遂川县全力推进“四个一”产业(一片茶山、一块果园、一栏畜禽、一人就业)。截至8月底,全县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2家,建成茶叶产业基地22万亩、金桔14万亩、油茶72万亩、毛竹44.7万亩、蜜柚3.5万亩,年加工板鸭可达850万只,覆盖带动2.35万贫困户落实茶叶等传统富民产业4.26万亩,发展家禽养殖150万羽。引导6178户贫困户入股光伏发电,1411户双无(无产业无就业)贫困户入股旅游开发。帮助2.8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除了产业扶贫,我市还有安居、健康、教育、基础设施等扶贫手段多管齐下,将“有能力”的“扶起来”、将“扶不了”的“带起来”、将“带不了”的“保起来”、将“住不了”的“建起来”、将“建好了”的“靓起来”,让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脱贫攻坚中,“干部领路、‘能人’带头、百姓争气”,对于这项事业的成功而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全面打赢这场有韧性、目标多、很艰辛的战争,这块曾经铸就无数传奇的红土地上的劳动者,因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而相拥一起、忘我向前冲。

  在井冈山市拿山乡江边村,2015年,贫困户杨炳河在政府技术人员的帮扶下,开始从事草莓种植业。2016年,他承包了3个大棚,收入达3万元左右。而且有了技能,杨炳河再也不用四处奔波打工,收入还稳定。

  对于普通人来说,2016年12月18日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睦村乡社背村塘家源村小组10户村民而言,他们将终生难忘。因为这一天,他们盼望多年的水泥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作为井冈山的西大门,睦村是当地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如今全乡8个行政村57个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

  曾因患上肝硬化导致家庭贫困的谢爱元,是古城镇塘头村村民,他的妻子工作收入只能维持治疗费,因此无力负担3名子女的上学费用。得知情况后,当地教育部门除免去谢爱元大女儿高中每年的学费和书本费用,并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外,同时还为孩子争取了教育帮扶资助。

  中央、省、市多方齐帮共扶,全力聚焦井冈山脱贫攻坚,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部门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321”干部帮扶责任机制和“党建+脱贫攻坚”行动等,从普通党员干部,到“第一书记”,再到优秀科级(后备)干部,最后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外各级挂点扶贫干部,形成了乡乡都有领导和实力企业“结对子”,村村都有单位“结亲戚”,天天都有扶贫干部在为脱贫“甩膀子”。

  永新县向68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120个社会组织选派了第一书记,每一个农民合作社都成立了党组织。建立县、乡、村党建三级微信群1000余个,涉及党员1.5万名、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3万余名。“夜打灯笼访贫农”,据初步统计,全县领导干部走访和帮扶困难群众4000余户、2.8万人次、办实事3125件。

  遂川县开展单位定点帮扶和干部结对帮扶。5家省直、8家市直和135家县直单位定点帮扶86个贫困村,3582名县直干部与1.10万户预脱贫户开展“5432”结对帮扶,与4454户2016年脱贫户开展“4321”联系帮扶;2000余名乡村干部联系帮扶8261户2014、2015年脱贫户;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行政村第一书记、贫困户干部帮扶实现全覆盖。积极做好社会扶贫网工作,帮助贫困村(户)代办琐事、圆梦微心愿、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增收产业等。

  来自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办的数据显示,全市共组织982个单位、2764名干部,组成773个工作组,对566个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组织3.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0.8万户,向所有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实现了全覆盖。今年1-5月,各帮扶工作组已投入帮扶资金2900余万元。同时,全市今年表彰了100名优秀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

  美好明天仍然要靠我们的双手创造

  “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贴心,给了这么多好的条件,现在我们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以后幸福的日子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丈夫因车祸去世,儿子患先天性心脏病,女儿患脑炎,自己又有眩晕症的宁竹英,是井冈山大陇镇瑶背村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她掰着手指细数精准脱贫以来享受到的扶持:“政府出钱代建了新房,以扶贫资金为我入股黄桃和金融合作社,每年分红2000多元;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报销最高能达到90%;两个孩子上学都有补助……

  像宁竹英一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自己与贫困作决断的群众正成为吉安脱贫攻坚的主旋律。“扶志”“扶技”“扶智”,让他们越来越有战胜贫困的决心、自信和力量。

  我市积极引导贫困户重点发展“一井冈、一绿色、两有机、两特色”等富民产业,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党员干部+”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并长期受益。2017年,全市计划扶持发展产业24万亩,带动5万户贫困户参与。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村扶贫专业合作社567家、农村电商扶贫站233个,发放贫困户产业股权证4.6万余本。

  我们由衷相信,有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担当实干、马上就办,撸起袖子加油干,脚下的这片红土地将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人民将更加幸福,未来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