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和谐征迁曲——南昌棚户区改造系列报道之三

12.01.2014  15:43

    万寿宫街区有1232户征迁户,仅42天就基本完成房屋征收工作;十字街,2862户征迁户仅38天签约率就达99.7%……南昌市在棚改工作中,坚持阳光征收、公平公正,注重以人为本、群众工作法,“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政策入心,阳光操作

    “好政策光在纸上不行,要入脑入心,真正让征迁户享受到实惠。”青云谱区房管局副局长邹育新介绍,在这次棚改中,青云谱区抽调近700名干部,2013年10月初就全部深入十字街各家各户进行宣讲。

    征迁干部们深知:做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支持,房屋征收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在万寿宫街区,醋巷征迁户熊绪乐棚改第一天就签约交房了。“宣讲员已经说清楚讲明白了,政策一条条都在墙上贴着了。”熊大爷很放心。

    “一切摆到桌面上,没有双重标准、没有关系后门、没有暗箱操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配合。”西湖区房管局副局长傅剑说。

    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南昌市让群众参与到房屋征收的各个流程: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由群众投票选定;调查摸底情况和初步评估结果向群众公示;各项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征收签约进展和征收分户补偿情况在群众中公开。入户丈量、户口登记、资金发放等所有环节,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用到底,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2013年11月16日,十字街棚改房屋评估价还未公布,征迁户何志权就提出要签房屋预征收协议,因为他“相信政府会一碗水端平,不会让老实人吃亏”。在十字街,拆迁补偿价格未定就提前交钥匙的有400多户。

    说群众话,做群众事

    “对征迁户,我们不能直呼其名,要叫大爷、大妈、大叔、大姐,这样才能说得上话。”这是南昌市一名棚改干部的经验之谈。

    棚改中,南昌市征迁干部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对群众怀真情,付真心。这套方法,在西湖区叫“群众工作恋爱法”,在东湖区叫“温情征迁”。

    “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走破鞋皮、磨破嘴皮”。棚改中,征迁干部就是群众的“服务员”:勤动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宣讲政策,对一些不理解的群众,甚至上门七八次;勤动手,主动帮助照顾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帮他们买菜搬家、打扫卫生,人手不够还把自己的家人、亲属叫上;勤动腿,陪同征迁户跑房管局、公证处、房屋中介公司。

    万寿宫征迁户金贤进,原住在一套22平方米的房内,可这套住房却有6位产权人,每个人对房屋面积和产权继承都有不同的想法。错综复杂的问题让金贤进对征迁格外抵触,并准备做“钉子户”。没想到,宣讲员何爱珍不厌其烦地调阅档案,远赴丰城、高安等地,召集产权人商议解决办法。最终,老金家的房屋进行了分户处理,老金终于享受到了36平方米的补偿,而何爱珍也因此成了老金家的座上宾。

    棚改“”出和谐干群关系

    采访中,不少征迁干部坦言:以前一说征迁就犯怵,经过这次锻炼后,再也不怕了。

    南昌市棚改锻炼出一支能干善做的干部队伍,他们早出晚归,“舍小家、顾大家”,毫无怨言地奋战在征迁一线。

    在十字街,第四宣讲组组长李斌在一次民情家访中摔伤右脚,可还是一瘸一拐地上户做工作;认定组副组长曹斌是“拼命三郎”,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干脆把妻儿送回了丈母娘家,一星期也难见一面……

    在万寿宫,攻坚分团团长周启斌夫妻双双奋战在征迁一线;区发改委分团的李筱琴将新房借给群众堆放家具……

    南昌市棚改“”出了和谐干群关系。在万寿宫、十字街房屋征收现场,满墙火红的感谢信和鲜红的锦旗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载着征迁户沉甸甸的信任和肯定。(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黄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