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商建刚已被任命为法官 年收入千万是误传
商建刚(右)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李婧 摄)
人民网上海7月25日电(记者 李婧)昨天,商建刚通过了人大的任命,正式成为上海二中院的法官,结束了他16年的律师生涯。他得知组织上安排了他第一天的法官生活:上午在宾馆接受媒体采访,下午到上海二中院“办手续”。他笑着接听了电话,“可以。以前,接到客户电话,还要和其他客户商量一下日程,现在就一个客户,随叫随到。”今天,来自北京的十几家媒体记者,如约见到了这位最近一直在舆论“舌尖”上的法官。
上海市的司法改革试点推进一年,其中一项创新就是从律师法学家中遴选法官和检察官。经选拔,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商建刚任市二中院三级高级法官,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江任市检察二分院三级高级检察官。
从遴选结果公布以来,商建刚便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其中一篇文章称他“每年赚千万”,千万律师的标签令商建刚由一个司法改革报道中的典型人物转为舆论焦点人物,但是这些报道却让商建刚很困扰和委屈。商建刚在看到媒体报道后,在朋友圈发信发消息,希望朋友们不要转载转发有关自己的报道,还在微信里表达了“为什么总盯着我赚多少钱”“每个人都有平静生活的权利”等言语。虽然朋友们没有转发,但话题一直在延续。
对话商建刚:年入千万是误传
记者:您怎么看以前对您的报道?
商建刚:这些报道让我感到很委屈。我周围的不少朋友都跟我说“你要低调”,好像是我要炒作。我本人不想高调,单位要求我接受采访才会接受采访的。而且年赚千万也不准确。我所在的团队去年为律所创收了1300万。这是营业额,不是净收益。而且还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我虽然赚些钱,但没有赚这么多。
我没有接受媒体采访的经验,有些事就当朋友聊天说了。比如,有记者问我能赚多少钱。其实在律师界,收入很少有人谈起,这是企业核心的商业秘密。但是,我们会交流营业额,我就按习惯说,去年为律所创收了1300万,没想到会被写出去。
其实做律师很辛苦的,有人说“其他人的生活是蜡烛一头烧,律师是蜡烛两头烧”。大家不要感觉做律师就等于能赚钱。其实,遴选当初没有一个条件是和创收有关的,这与我参加遴选真的没有关系。
记者:为什么做律师赚钱,还要选择参加遴选做法官呢?
商建刚:第一,有人说“你是不是钱赚够了才去做法官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做律师不赚钱,要赚钱不要做律师。再说,钱要是想赚,总是赚不够的。比如,我的校友复星集团创始人之一梁信军,复星集团最近刚刚捐了一亿元出去,而我一辈子也赚不了这么多钱。第二,要说奉献,我也不是典型。我另一个校友张轶超,他是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创始人。曾经我送他回家,他说他没有钱交房租,所以房间的电被停了。我很感动。要说奉献。我不如这样的人。
我要做法官是有合理理由的。我见证了中国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的发展。我想成为司法改革的参与者,人生要有不一样的经历,参与国家的改革这种亲身经历是花多少钱买不来的。再说,我感觉做法官也很快乐吧,每天就跟学者一样看案子。本来,我做理科生就很内向的,我向往这种生活。
我以前是学数学的,后来转系学习法律。我不是因为厌恶数学才学习法律,也不是厌恶律师才做法官。我本人喜欢挑战,也很享受被遴选为法官的过程。
记者:做法官会给您的家庭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吗?
商建刚:收入会减少。我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得要有些准备。我太太最近把信用卡给注销了。我们使用的信用卡金卡,每年如果消费不到20万,就有2000元的年费。现在也要改变消费习惯,以前要刷卡,现在要花现金了。这是我省钱的一种方式。
另外,我如果要工作就得穿西装,一穿上西装就进入战斗状态,像打了“鸡血”一样。以后估计穿着会有改变。
还有就是我们做律师的加班特别多,经常凌晨2、3点钟回家。我加班加得蛮累,回到家老婆意见很大,还要挨骂。我的小孩,我也不怎么管的。我想法官的工作状态会稳定一些,回归家庭的时间也会多一些。
记者:您认为,您接手新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商建刚:我比较紧张的是我如何和新同事很愉快地相处和工作。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不是奔着名气来的。同事会不会想“你来不是想好好干的,是混迹几年,回去做律师?”我其实不是的。
现在法院也跟我说,会安排同事先带带我,让我逐渐融入这个工作状态。领导跟我谈,现在不着急。我很欣慰,能有这个导入的过程。我也要抓紧适应这个工作。
记者:突然收入减少了,家属有什么意见吗?
商建刚:我也得和家里商量啊。我说,我已经快40岁了,我也为家庭做了很多贡献,主要是收入方面的。现在我想任性一把。刚开始爱人沈奕斐不同意,后来得到了沈奕斐的支持。
记者:您做律师,如果碰上了以前老同事代理的案件,还有老客户的案件,该怎么办呢?
商建刚:按照法律的“回避程序”来做。我个人也会公开这种关系,由当事人申请回避。
记者:有人说,法官和律师是“医患”关系,您认为呢?
商建刚:我不是这样认为。我认为,律师是法官的助手。
遴选委员会沈国明:遴选委员会不是橡皮图章
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主任沈国明介绍,现在法官当律师很常见。在上海司法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关于“到底有没有律师愿意进入法官队伍?”最初,有关部门也有担忧。在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盛雷鸣建议,在司法改革过程中要开辟律师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的通道,这项制度在研究后得以实施。目前,青海等地也在研究律师、法律学者遴选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方案。
据悉,商建刚和白江并不是律师、学者转型做法官首例。去年,原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律师贾清林经过遴选,成为最高法民事审判庭审判长。
但商建刚、白江的任职依然体现了上海司法改革工作的成效,也为法院、检察院从优秀人才中选拔法官、检察官开辟了一条可复制、可参考的遴选制度。
沈国明对商建刚评价很高,认为其“智商高业务好”,希望他在法院长期工作。
据悉,“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以下简称“遴选委”)共有15名委员,其中7名专门委员由市人大内司委、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公务员局以及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分管领导担任;8名专家委员经市人大和市政府法制机构、市司法机关、各大高校、法学研究机构、律师协会等层层选拔产生,都是资深法学专家,其中教授6名、研究员1名、律师1名,平均年龄56岁。此外,另有一个12人组成的“专家库”。沈国明表示,遴选委员会不是“橡皮图章”,有些人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经验不足,面试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业务水平,此次没有入额。沈国明说,法律专业素养是遴选过程中被排在第一位的,遴选委关注考试成绩,但更重视对办案经历、工作能力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