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感恩母校不用非得拿钱说话

25.03.2015  16:10

  近日有网帖称,辽宁盘锦高级中学收取高三年级组学生100元“感恩母校钱”。3月24日上午,该校一负责人称,“感恩母校钱”系学生的私自行为,目前已经全部退回。(新京报网3月24日)

  母校曾经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字眼,可如今的母校却俨然由亲妈变成了后妈。当“感恩母校”和人民币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学校行为,还是学生的私自行为,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客观而言,“母校”一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认同色彩。“母校情结”既是怀旧的一种形式,是对校园生活的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对于学校管理、对于教育水平,对于师资力量,对于校园文化等方面,有一种自我归属感。“感恩母校钱”表面上是对母校的一种感恩,但这种借助金钱为载体的表达方式实际上使感恩变得物质而廉价。

  当感恩母校需要用金钱来表达时,让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母校与学生关系的渐行渐远。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恩母校钱”实际上是教育产业化和功利教育的必然产物。当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一视同仁到日趋功利,我们很难想象“母校”还会像以前一样令人念念不忘。

  从“感恩母校钱”到热捧的“校友捐赠”,母校与学生之间更像是一种交易。这让人难免想起那句“我们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母校情结”的淡化,既有个体的原因,但更多的实际上是出在“母校”身上。一方面是母校的嫌贫爱富。明明同是一所学校毕业,可母校更喜欢那些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富豪大款,因为这些人可以给母校带来相应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母校在人格教育上的缺失。学校教育不只是“中考”、“高考”的加工厂,更应是学生人格塑造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如果“母校“没有”爱子“情结,又怎么能期待学生会有”母校情结“呢?

  “感恩母校钱“,这一字眼之所以刺眼,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前不少学校存在教育乱收费的问题。教辅材料、校服、食堂等众多的环节实际上都存在乱收费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经常胡乱收费的学校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如果”感恩母校钱“不是学生的私自行为,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连”感恩母校“都需要强制交费的”母校“?

  人人其实都有“母校情结“,可这种情结是建立在对母校认同的基础之上。”感恩母校钱“即使算是一种认同,也是非常肤浅的一种认同。因为感恩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用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