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战 拒绝为其作画

28.02.2014  19:14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位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爱国画家,徐悲鸿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在他的各种体裁、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大都以"托兴"、"自况"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他那"悲天悯人"的激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曾出访南洋募捐,将所得之款10万美金全部捐给祖国的抗战事业……

  徐悲鸿特别不满蒋介石的消极抗战行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向上海发动了进攻,一个全国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开始兴起。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强烈,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徐悲鸿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非常忧虑,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主义特别不满,对蒋介石这个国民党的"最高领袖"也没有好感。1935年,蒋介石50寿辰,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张道藩要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再三相请,都被徐悲鸿一口拒绝。

  有一天,徐悲鸿正在作画,他的老同学张道藩推门进来。这个当了国民党大官的同学一进画室,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蒋介石的照片递给徐悲鸿,开门见山地说:"悲鸿,蒋委员长快过50大寿了,想请你这支生花的妙笔为他画一张肖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徐悲鸿两道又黑又粗的眉毛紧紧地拧在了一起,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早就深恶痛绝,一听要他为蒋画像,便冷冷地说:"我从学画以来,还没有对着照片画过人像。画这类画,上海城隍庙不少店铺画得又像又快,你往上海跑一趟,肯定会使你满意的。"

  不等徐悲鸿说完,张道藩的脸涨得像个紫茄子,他结结巴巴地说:"你,你居然,敢不给蒋……蒋委员长画……"

  徐悲鸿坚定地说:"我就是不画,你把照片拿去吧!"

  张道藩再也装不出笑脸了,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同学,你不画,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这可由不得我。"说完,拂袖而去。

  得罪了蒋介石、张道藩这帮人,可不是件小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徐悲鸿非常清楚这一点。然而,当他看到自己桌上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时,他感到心里坦然、痛快了许多。

  1936年,广西、广东爆发了要求抗日的"两广事变",陈济棠、李宗仁以抗日为名,向全国发出通电,讨伐蒋介石。不知国民党内幕的徐悲鸿此时正在桂林,对此十分赞同。他曾在报纸上揶揄蒋介石说:"何谓蒋先生的礼义廉耻?礼者,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既来,奉送东三省;义者,不抗日;廉者,捐'廉'(上海方言'廉'、'钱'同音),买飞机平西南;耻者,阿拉(上海方言'我')不抗日,你抗日,你就是可耻。"

  徐悲鸿冒着危险这样做,反映了他在抗日问题上的鲜明态度:谁抗日,他就支持谁,谁不抗日他就反对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四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

  徐悲鸿的朋友田汉不久来访,看到《怒猫图》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并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

  已是随身破布袍,

  那堪唧唧啃连宵,

  共嗟鼠辈骄横甚,

  难怪悲鸿写怒猫。

  徐悲鸿撰文称赞延安木刻

  1942年10月,由周恩来亲自带来的延安木刻---包括沃渣、马达、胡一川、力群、夏风、彦涵、古元、罗工柳等人的30多幅作品,在重庆展出。这些作品语言纯朴,边区生活气息浓郁,特别引人注目。

  徐悲鸿参观了展览,并十分仔细地看完了全部作品。他露出了惊叹的神色,认为这次展览是数年来中国艺苑不可多得的宝贵收获,尤其对古元的作品极尽赞扬。

  徐悲鸿还在10月18日重庆《新民报》上撰文予以高度评价:"我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下午3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古元。""我自以为不是一思想有了狭隘问题之国家主义者,我唯对于还没有20年历史的中国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中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的……""古元之《割草》,可称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吾愿陪都人士共往欣赏之。"

  另外,徐悲鸿对解放区木刻家华山的连环画,力群、焦心河等人的作品都很欣赏。

  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兴,并亲自批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徐悲鸿的文章。

  谁知这篇文章却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格外"关注"。

  有一天,徐悲鸿的留法同学华林告诉他说:"你那篇赞扬共产党木刻家的文章招了祸啦。"

  "招了什么祸?"

  "我听说张道藩在叫人写文章攻击你。"

  "那就让他攻击吧,我行我素!"

  "你是艺术家,不是政治家,你没有必要卷到政治漩涡中去。"

  "我觉得任何时候,我都应说我该说的话。好的作品我就应当宣扬,我在美术界有这个责任。为什么共产党的画家好,我就不能宣扬?我早在和徐志摩辩论时,就曾写道:'我以为真理高于一切'。你了解我的性格,我决不会舍弃真理而屈从权势!"

  正因为信守"真理高于一切"的理想,才使徐悲鸿永远保持着艺术家的良知,不断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1945年春天,徐悲鸿签名响应"争取民主,反对独裁,拥护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无耻的反动势力还一再梦想要徐悲鸿反悔,但他的意志坚决,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摇,严词加以拒绝。徐悲鸿还为以漫画为战斗武器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团体"野马社"画了一幅昂首挺胸的奔马,并在上面题句:"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洪荒有尽头。"表示对学生民主运动的支持,和对新中国充满无限希望的感情。

  徐悲鸿创作美术作品宣扬爱国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创作的一些美术作品,都强烈地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所创作的各种体裁、主题的绘画作品,从艺术性来说,不仅千姿百态,气韵生动,用笔遒劲,墨象晕彰,而且整个画面富于节奏、对比、动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就其思想性来说,"自况"、"托兴"的爱国主义情感,几乎在每幅画作中都非常强烈。

  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前夕,一些国民党的官僚准备投降,民族危机近在眉睫,徐悲鸿历尽千辛万苦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和《奚我后》。有人问徐悲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有这样大的毅力完成这样大的创作?他回答,主要是田横高风亮节的精神激动着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怒了他,中国人的自尊心促使着他,艺术家的诚心鼓励着他,所以他才能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画完这样的大幅作品。

  《奚我后》创作于1931至1933年,取材于《书经》:"奚我后,后来其苏。"描写夏桀暴虐,在他的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们来解救。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啃着树根,人们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个题材呢?廖静文评说道:"因为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亡,国民党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再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中。悲鸿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并象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情。"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画一只昂扬激奋的大雄鸡,兀立在竹丛斜石上引颈高啼。构图新颖,笔势刚健,意境雄浑之中略带沉郁,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寄托了作者对新理想环境的渴望追求,不愧为传世名作。冯法祀在《我的老师徐悲鸿》一文中说:"周总理在一次出国画展的预展中,没有看到徐悲鸿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便问道:'为什么没有那幅画?那是一幅反映时代脉搏的画,它很能代表当时重庆的政治气氛。'周总理在看徐悲鸿遗作展览时,曾感慨地说:'悲鸿的画是和政治紧密相连的。'"

  1938年,著名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邀请徐悲鸿去印度。徐悲鸿于是携带了大批作品离开重庆,一路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开筹赈展览会,南洋各地热爱祖国的侨胞,对徐悲鸿筹赈画展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徐悲鸿将他在印度和其他国家举行画展所得金额约10万美元,全部捐出,用于抗日救亡。同时,徐悲鸿在印度大吉岭完成了酝酿已久的中国画《愚公移山》巨幅和《负伤之狮》、《大树双马》、《群马》、《奔马》、《》、《梅花》、《》、《牧童》、《紫兰》以及油画《印度牛》、《喜马拉雅山》、《印度风景》,素描《琴师》等等。当时抗日战争正在十分艰苦地进行,徐悲鸿创作巨幅国画《愚公移山》,就是要以愚公移山的寓言来鼓励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愚公移山》画中的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壮健,挥锄掘石,表现了坚卓的精神和坚强无比的力量。在构图上疏密相间,跌宕起伏,多样统一,强弱对比,重点突出。画面中那些壮汉画得顶天立地,动势富有变化,显出一种节奏和动律的形式美。在人物造型上别出心裁,除愚公、孀妇、小孩和远处驾牛车的村姑是中国人形象外,近处奋力挥钯的壮汉都是一些印度劳动人民的形象。这幅画思想性也是很鲜明的,其主旨在于激励民众的斗志,不屈不挠,团结奋战,争取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在1943年间,徐悲鸿深受屈原《九歌》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中国画《湘夫人》、《山鬼》、《国殇》等作品。借此隐喻了由于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悲苦,"自况"那种对民族沉沦的忧心如焚心境,显出他对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忠烈们的无比哀思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