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杨文:小小“代课”,“带走”许多

21.04.2015  11:13

  就读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小月(化名)表示,“在沈阳各大高校,代课的事情已经开始出现所谓产业化迹象,有专门的学生像是穴头一样,掌握上下游的资源,像我手里就有100多名可以‘代课’的学生资源,而我仅从中赚取的差价,每个月3000元不是问题。”(4月20日华商晨报)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代课”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出现代课的原因也很多,有的表现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涉及费用问题的,只是“朋友”有事情不能上课,老师却要在课堂点名,碍于朋友情面“偶尔帮助一把”;有的则表现出相当市侩,这种是有偿的,明码标价10元,一节课到几十元不等,乃至出现具有完整交易链条的“代课中介”的“代课族”。无论是怎样的代课行为,总之是冒名顶替他人到课堂上课。

  事实上,代课行为总是伴随着诸多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中,学生一旦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园,在一个“半社会”的环境下,他们终于摆脱了高考带来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使得一些学生得以放纵自己,甚至逐渐削弱了对学习的兴趣。正因如此,高校都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课堂点名是敦促师生到堂上课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高校督促学生积极上课的良苦用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课”这种冒名顶替的行为显然冲击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到堂上课的作用远远不止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都已成年,并且有着较高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的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如果他们不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其他的事务所吸引甚至迷惑。有的是迷恋于网络游戏而不愿意上课,有的是基于厌学,甚至有的忙碌于校外的兼职等等。这样的情形,如果只是选择逃课的方式来逃避,不仅会造成学业荒废,甚至给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一定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到堂上课能够在学习的氛围中矫正部分大学生对外界事务的诱惑,让学生置身于课堂也能防止更多意外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现今的高校大多数是学分制,到堂上课涉及到课堂表现考核,课堂表现的考核成绩又是学校给予学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代课”意味着冒名顶替,这种通过“替课”而获得学分显然是对大学生自身诚信大打折扣。而这种丢失诚信的行为,对大学生将来的就业甚至整个社会接纳体系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看似学生群体中的这一小小的“代课”行为,实际上“带走”了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东西。消除“代课”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一直深处校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与社会人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或许有较高的学识,但是仍然表现出相当的心智不成熟,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呵护。面对这种“代课”现象,既要从学校管理体制出发,完善和健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堵住这种“代课”、“替课”现象发生的漏洞;又要从大学生自身特殊情况的角度出发,尊重青春期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的心理,做到及时提醒说服,强化学习意识、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