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留守儿童也应走进“春天里”

12.06.2015  13:17

  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9日23时许,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6月11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之家:妈妈被人拐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仅留下4个孩子,靠着去年积攒下来的一点玉米面生活。或许是因为太穷了,不知道明天的希望在哪里,亦或是不愿再给艰辛的爸爸增加负担,这4个最小5岁、最大13岁的孩子,在正值含苞欲放的年纪,别无选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

  从这4个孩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太多的问号:这个一贫如洗的五口之家,何以没有一丁点的低保保障?当地的民政救济金为何不能眷顾到这4个孩子?当地村委会关注过这4个孩子的生存状态吗?一个连饭都没得吃的家庭,哪里来的农药?这4个孩子喝药前有无异常?邻里乡亲就没人知晓吗?村委会是视而不见,还是无力相助?这个家庭的境况在当地是特例,还是普遍如此?如是后者,又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让人不解的还有孩子们的父亲,常年打工在外,不知是否寄过钱回家?过问过孩子们的冷暖温饱吗?何以在孩子们离世后,其亲属竟然无法联系到这位父亲?是没有找到工作?还是被老板欠薪?抑或有其它难言之隐?纵使再难,也该回家看一看孩子们啊。倘若你能早一天回家,或许孩子们就会有救了。

  无可否认,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或正在惠及到成千上万的家庭,城市孩子们美好而富足的童年让人眼热:上学钻进轿车时的敏捷身影,西餐厅里的娴熟动作,麦当劳里的高兴劲儿,都毫无例外见证着这一点。但不要忘了,在绝大多数孩子们享受童年欢乐的同时,在贵州毕节,却有4个留守儿童因贫穷喝农药离去。而早在2012年,同样是在贵州毕节的一个冬季,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因为避寒,闷死在一个拆迁工地的垃圾箱里。

  尽管中国经济在快速拉升,但时间短、底子薄、地域广的特点,很难让其成果在短时间内惠及到每一个角落。在一些边远山区,贫穷依然是待解的一道难题。尤其是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其现状更是堪忧:据教育部2012年的一个资料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则高达2200万。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除了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健康隐患外,还有安全隐忧、入学苦恼以及贫困的煎熬。贵州毕节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两个悲剧,虽属个例,却也是一个真实的缩影。

  目前,国家的中西部发展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但最终消除贫困的目标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这并非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作为。起码让这些孩子们最低限度有书读、有衣穿、有饭吃还是能够办得到的。当然,这首先需要在国家强力扶持下,通过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其次,亦需要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更多更好更快的帮助。譬如,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乃至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结对子,一帮到底,就一定能帮出路子、帮出实效、帮出希望。如能做到无缝对接,则不会再有被遗忘的角落,类似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这样的悲剧也就不会重演了。

  “春天里”这首歌,是由两位打工者唱红的。当耳边一响起它那伤感的旋律,就不由涌起对千千万万打工者及那些留守儿童的挂牵。期待当地有关部门,能把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到这些留守儿童身上,让他们和全国大多数儿童一样,也“”进童年幸福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