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博:“摸得着”的污染需要“看不见”的投入

04.06.2014  11:02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6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一直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全民的心头大患,而水污染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四川省松潘县境内一电解锰厂尾矿渣流入涪江,造成200多公里水体污染;2012年年初,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影响柳州等地饮水安全;当年2月,江苏镇江又发生苯酚污染水源事件。今年,水污染事件更是濒濒发生。4月10日,兰州水务集团与法国合资企业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在对自来水进行检测时发现苯含量严重超标,造成当地市民抢购矿泉水、饮料,甚至牛奶。4月23日,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造成当地三大水厂紧急停产,导致市民抢购瓶装水。5月9日,江苏省靖江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由于出现水荒,引发市民抢购饮用水。“水污染——断水——抢水”,似乎成了一些地区老百姓应对水危机的常态模式。

  从1994年大规模治理淮河至今,我国水污染问题濒濒发生,各级政府也一直在治理,可治理效果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控制。20年来,全国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从未间断,但实效与预期并不理想。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以及水污染事件频发,同时,资金投入不够也是造成治理水污染问题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治理水污染、改善城市供水系统是关注民生的一大体现。在治理水污染、改善城市供水系统等方面投入再多也不为过,不能因为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就不投这个钱,不去治理,或者少投入,慢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纵容了水污染。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大行其道的今天,治理水污染、改善城市供水系统这样的“里子工程”虽然在地下,如果治理不好,其危害的是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甚至是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因此,不管老百姓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祉,不管是“面子工程”还是“里子工程”,都应该抓紧做牢。

  目前,资金已成为制约治理水污染的一大瓶颈,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不够。应该尽快创新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政府予以积极扶持,为环境治理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水污染问题是大事,不能怠慢。面对日益增多的水污染事件,亟待加强治理水污染、改善城市供水系统的保障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治理和改善,将考量政府的执行力和谋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