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 掌上盛宴

10.01.2014  19:26

  □ 本报记者 游 静 实习生 卢小妹

  街头巷尾,或是办公室里、公交车上,时常看见有人攥着手机,如同持对讲机一般,对着话筒说着什么,或行色匆匆,或莞尔一笑。

  这样的场景绝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些“潮人”们在使用一款叫做微信的软件。2013年底,微信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亿,这款诞生于2011年初的手机软件,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着人们痴迷于它,且“欲罢不能”?是它的对话功能将人们从打字过程的“麻烦”中解放出来?还是其点对点的高效传播功能为企业所青睐?是其互动性、亲和力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还是……

  面对这一新鲜、有趣的事物,我们在“喜大普奔”的同时,似乎更应该保持一份冷静——

  不能离开的微信

  张佳佳是省内某新闻媒体的实习生,她经常用短信和电话与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稿件,前不久,记者老师问她:“你不用微信吗?用微信语音对讲更方便啊。”张佳佳诧异地打量着这位70后的记者,说出了实话:“我是怕您没用。”之后,张佳佳与记者互加微信,她没想到,老师的微信活跃度非常高,他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表采访感受和转载一些媒介思考的文章。原来,微信不仅仅是80后的宠儿,它已经打破年龄的界限,活跃于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中。

  点开手机微信,开机画面上,一个小人立在黑暗的星球表面,后面是湛蓝的地球,据说,这个画面意在传达这样一种观念:人很孤独,需要沟通。使用微信,人们不仅可以像短信那样交流,还能够语音对讲,从而把人们从打字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只耗费网络流量,没有其他附加费用的软件,深受人们的欢迎。也因此,在2013年初,“微信收费”的传言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众多网民的“论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的受欢迎程度。

  “发短信、语音对话不要钱,这只是最初吸引我们的原因,而之后形成的依赖感,才是微信真正留住我们的原因。”省内某银行办公室职员黄宇阳说,平时工作之余,他都通过刷微信来放松自己,参与朋友们在群里的讨论,评论朋友圈里好友晒的图片以及阅读朋友们转载的有趣内容。“一早起来,我先摸手机看微信,临睡前,我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也是看微信,在公交车上,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在低头玩微信。

  “陌生人必须通过我的认证才能看到我发的朋友圈内容,这比微博和QQ空间要私密,而且我微信里的好友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手机通讯录,是现实中的朋友。”某外贸公司员工、80后的陈晓说,微信与QQ、微博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跟手机通讯录的联系,形成了更加真实的关系链,打通了人们之间真实关系与互联网的联系。“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个性张扬但也很注重隐私保护,微信的这些功能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交关系网络。

  因为有这些强大的功能,微信,这款诞生于2011年初的软件,仅用433天的时间,用户破1亿,接着不到6个月,用户人数破2亿,继2013年1月微信用户达3亿后,2013年底用户数量又突破6亿。

  公共账号的“狂欢

  如同微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明星等“大V”的推动,热热闹闹的微信上,自然也少不了明星的身影。在明星的微信公共账号里,粉丝们与偶像的互动、图片、声音交流更加便捷。用户可以给范晓萱发条信息说想听她的什么歌,公共账号就会通过语音将此歌传过来;冬至日,你可以跟黄晓明一起分享他做的水饺图片,提醒你冬至的到来。这些亲昵的互动,给用户这样一种“幻觉”:明星,如同你的一个密友,在微信上与你窃窃私语。

  同时,微信公众账号也迅速成为企业良好的展示平台。公共账号将企业信息推送给关注他们的用户,这样点对点的推送,如同短信一样,保证了每个用户都能收到信息提示,这一功能,比起淹没在微博信息的大量刷新中,更为企业所青睐。

  微信产品部副总经理张颖说过,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以来的15个月内,已经有200多万的注册账号,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信息交互。

  与明星、个人企业投身于微信的大潮一样,许多团体、机关单位也看中了微信的特点,纷纷开通公共账号。高校尤其踊跃。在我省各高校微信公共账号中,“南昌大学”较为活跃,目前拥有“粉丝”一万余人。它可提供新闻公告、活动讲座、失物招领等多种信息,学生只要将自己的学号与微信绑定,就能及时收到各类信息。

  “在微信中输入‘21500+学号’可以查询考试成绩,输入‘21300+学号’可以查询个人课表。” 南昌大学会计学学生周淳说:“校园卡消费记录也能在微信中查到,微信平台不仅是学习助手,还成为我的理财帮手。

  另一方面,铁老大也通过微信使自己的形象更加亲民。不久前,成都铁路局正式开通“铁有用”铁路信息自动查询系统,乘客只需关注该公共账号,就能查询列车正晚点、列车时刻表、余票及客票代售点等实用信息。

  就这样,各式各样的团体、机关、单位利用微信展示新形象,与服务对象拉近距离,而微信用户,正在微笑地打开一个个推送,享受着视觉的盛宴、拇指的灵动和生活的便捷。微信,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群。

  传统媒体的“微媒体”之路

  传统媒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在发挥自身优势外,是否能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中找到新突破口,分享高人气,掀起一场媒体的变革,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对此,许多媒体人不仅在思考,并且已经行动起来。

  如今无论是读报纸还是看电视,人们常常会在某个角落看到一个四方格,黑白碎点不规则地排列着。你若掏出手机,使用微信“扫一扫”的功能,几秒钟时间,这份报纸或这个电视频道就被你收入手机里了。

  这个四方格叫二维码,被微信识别后,用户就能轻易地登入该报刊或电视频道的公共账号。这些公共账号,会以每天推送信息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数量不等的信息集合,读者只需点击这些信息,就能阅读、收看里面的内容。

  “我现在买书看书,很大程度上会参考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意见。”省内某高校中文系学生王芳所说的“意见”,就是通过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公共账号获得的,每天收到的信息里有“选读”、“名家荐书”、“电子书”等不同版块的内容,“前阵子,曼德拉去世了,‘名家荐书’就推送了一条郎永淳推荐《曼德拉自传》的语音,听着郎永淳讲述推荐理由,感觉很真实、可信。

  “我临睡前都要听听‘壹读’在说些什么。”媒体工作者右军所说的就是《壹读》杂志的公共账号,几乎每天夜晚9点之后,都会推送一条时长60秒以内的语音,内容十分有趣,例如,嫦娥三号发射升空,主持人跟你调侃住在火箭发射塔附近居民的生活;泰国英拉总理哭了,主持人跟你讲述泰国的局势与旅游注意事项。“睡前听一听,一笑过后,关掉手机,缩进被子里,感觉这一天都很温暖。

  相比于这些媒体,更多的传统媒体则是选取当日重要且生动的新闻内容,进行打包推送给用户。省内某传统媒体的微信负责人李先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用微信与用户分享消息,虽然可以给用户带来便捷,但是有很大的滞后性,信息时代,用户早已通过别的渠道获得了这些信息。做活动,才是让微信的功能得到最好的施展,更有助于塑造媒体形象,拓展传统媒体的功能。

  李先生所说的活动,省内许多媒体也已开始行动起来。“我关注了FM105.4的公共账号,经常参与它们的互动活动,我还被抽中过,获得了一张电影票。”在校大学生刘成说,因为微信能实时回复,所以特别适合广播媒体做在线话题讨论。

  不仅是互动的活动,媒体也开始用微信来做发行,在“微信订报”模式下,读者只要动动手指在微信中填写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并在线付款,即可订阅报纸,坐等报纸送上门,例如订户在微信上订阅《江南都市报》,还能免费获得省内流量。

  “其实,像《新京报》的书评周刊一样,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其权威性,开辟多个公共账号,例如,阅读、旅游、汽车等等,进行分众管理,不贪大求全,做精公共账号。”李先生认为,在当下,特别是党报可以这样进行微信公共账号的探索。

  关于发展和未来的静思考

  当微信变得越来越万能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停下脚步,进行思考?

  浅阅读是一个不能逃避且值得思考的话题。使用微信的用户大多是利用零碎时间,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没有机会去思考、反思和提升,用户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但是,仍有一些人士对此持乐观的态度,例如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伟说过:“读者的成熟度会逐步加深,在内容偏好上正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认为,新媒体中的深阅读是花园采蜜式的,用户在网络中自由采集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养分。

  目前,在微信上,各个领域的人士根据兴趣与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圈子,金融界人士在微信里讨论着货币,音乐界人士在微信上探讨着音符,等等。并且,专业性的技术帖也越来越多,黄宇阳有所质疑地说:“我还是更喜欢阅读轻松点的内容,毕竟,当我们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是没有心思去钻研业务的。

  微信上除了充斥着众多的娱乐网站链接,用户也在为其“添砖加瓦”。朋友圈里,姐妹们去聚餐的美食秀,兄弟们去户外的美景秀,而仅有的抱怨则是如“我不要再当女汉纸”或者“淘宝上再败家就剁手”等既琐碎又可爱的调侃。右军抱怨:“现在聚餐,菜上桌第一件事情已经变成,大家用手机狂拍一阵,放到朋友圈后再开动,有时我看到那些美得不真实的图片,会感慨,这真是我们刚刚吃的食物吗?

  心理学家统计表明,自卑的人和高度自恋的人更喜欢炫耀自己的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这个由微信组成的圈里,大家尽情地表演,美化生活,也是展示自己。“微信培养了这样一群人,”右军说:“我一个朋友,自己发出去的语音要来回听好几遍,既是欣赏,又是让下次自己的发言听上去更动人。

  就像那个段子说的一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当手机正在成为很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微信控”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却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失语症”,不愿多说一句话。虽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由微信造成的,但是微信的确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陈晓最近非常烦恼,她通过微信的“附近的人”这一功能,认识了一位异性朋友,两人聊得非常投机,互有好感,微信上彼此甜言蜜语,却不愿意走下微信的“圣殿”互见一面。她说:“我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有多脆弱,我只要关掉微信,可能他这辈子再也不会联系到我了。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