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干部进村“结穷亲”帮扶贫困户 不脱贫不脱钩

13.10.2015  11:16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13日电(吴元明) 整齐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屋,整洁美观的休闲广场……这是德兴市海口镇舒湾村的新景象。几年前,这个德兴最偏远的省级贫困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坑坑洼洼的泥巴土路,大部分村民住在小平房里,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山村的蝶变,彰显的是德兴市精准扶贫的效果。

    今年以来,德兴提出“力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楚贫困现状。德兴市通过“大下访”,进村入户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收入、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情况,建立贫困情况“数据库”,由此帮扶人员与单位,帮扶办法等,实行“定点滴灌”。结合市情,德兴在全省率先将市属国有企业、国有农林场、供销、粮食等系统改制下岗的235户575名特困群众纳入扶助范围,实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在产业扶贫方面,德兴市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贫困户参与覆盆子、黄秋葵及牛羊等种养殖业。依据种养规模,单户最高可获4000元现金补助。

    龙头山乡东坞村四面环山,人均水田面积只有1亩。结对帮扶的市农业局和村“两委”一道,带领群众养殖肉牛,成立合作社,并与江苏一家公司签订了包销合同。目前,全村已有4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养殖规模近200头,预计明年下半年出栏时销售收入可达300多万元。

    在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德兴市已初步形成了绕二覆盆子、张村黄秋葵、新岗山油茶、香屯苗木等四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户达2200多户。

    德兴扶贫实施“一户一策”。按照“处级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的机制,选派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结穷亲”,为贫困户“把脉开方”,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不脱贫不脱钩。

    银城街道天门山居53岁的居民余宗寿5年前患上颈椎管狭窄症,前后花去医药费10多万元,全家生计仅靠妻子在服装店打工收入勉强维持。结对干部了解情况后,与当地一家正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联系,安排邓秋生的儿子进厂工作,月收入近4000元,让一家人重燃生活希望。

    截至目前,全市1600余名结对帮扶的干部职工相继制定帮扶计划2086份,实施帮扶项目 98个,协调就业426人,预计今年年底2952人将实现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