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临终捐心脏救江西男孩 京桂上演一颗“心”的生命接力
5月2日,广西桂林,21岁小伙叶劲脑死亡,家人愿捐献心脏,移植给小包。
南航航班提前起飞、降落,北京直升机紧急转运,医院全力手术,移植心脏……
一颗心脏,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搭载“爱心”航班引关注
“恳请2014年5月2日,南航航班号CZ3287由桂林飞往北京的航班全力确保准点起飞,因为有一个捐赠器官搭乘该架飞机,我的孩子急需这个器官移植救命,如果错过了最佳移植时间孩子就……”5月1日深夜,小包的家人“Cola_妈咪”在宜春发了一条求助微博,并通过朋友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能给予帮助。
原来,北京安贞医院一名12岁的江西患儿小包因急性心力衰竭,生命垂危,急需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广西桂林的解放军181医院现有一名脑死亡捐献患者——21岁男孩叶劲的家属愿意捐献心脏供体。
经双方医院协调,解放军181医院定于5月2日下午实施摘取捐献患者的心脏供体手术,并由医务人员乘坐当日18时15分的CZ3287航班送至北京。
5月2日12时,记者接到求助后转发这条微博,很快引起全国网友关注、转发。广大网友密切关注这架搭载“爱心”的航班能否准点起飞、正点达到北京,尽快挽救12岁江西男孩小包的生命。
16时30分,南方航空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回应:“我们牵挂孩子的生命安危!南方航空正全力保障该次航班。愿小朋友能顺利手术,渡过难关!”
很快,央视新闻、新浪网、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跟进,锁住这颗“爱心”展开全方位的援助,大家的心紧紧地拧在一起,展开了一颗“心”的生命接力。
航班、直升机接力送“心”
12岁江西男孩小包患扩张性心肌病,家属曾辗转多地求医,希望能在不进行心脏移植的情况下,治疗小包的心脏病。
5月1日晚,小包在北京安贞医院突然出现严重心衰,被推入手术室做了体外膜肺氧合手术,安装了代替心脏工作的机器,术后一直在ICU观察。
自从手术后,医生用麻醉剂让孩子处在镇静状态,必须移植心脏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孩子的父母焦急万分。
安贞医院紧急联系国家器官移植捐献管理中心以及合作医院等,紧急寻找和小包血型匹配的O型血心脏。12岁的江西男孩小包,能等到这颗O型血心脏吗?
5月1日晚,一则消息传来:在广西桂林,有一位21岁的脑肿瘤晚期患者进入脑死亡状态,家人决定捐献孩子的心脏,希望其生命得以延续,并与当地红十字会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
小包的家人闻讯异常激动,可得知心脏离体不能超过6小时后,如何将这颗心脏尽快送到北京移植给孩子,又成了最揪心的事。
因为无助,小包的家人“Cola_妈咪”想到了微博求助。“以前看到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用的也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也想试试。” “Cola_妈咪”向记者求助时说。
5月2日17时许,在经过遗体告别仪式后,广西小伙叶劲的心脏被取出。经妥善保管后,医务人员立即护送着这颗救命心脏,乘坐CZ3287航班从桂林赶往北京。
从桂林到北京有1900多公里,南方航空全力保障这架运送“爱心”的航班正点到达。18时,原计划于18时15分起飞的CZ3287航班提前起飞,争取了宝贵的一刻钟。
为让飞机在抵达北京后,能尽快将这颗“爱心”送到医院,首都国际机场开启了绿色通道。北京交警联系紧急医疗救援直升机,准备直接从机场将“爱心”送至安贞医院。
20时20分,搭载“爱心”的CZ3287航班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比计划时刻提前35分钟。
20时39分,一架紧急医疗救援直升机接到“爱心”后,立即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仅用9分钟便降落在安贞医院。
21时07分,历经千里的“爱心”被送进安贞医院手术室,心脏移植手术如期进行。生命,在小包身上得以延续。
5月2日23时12分,走出手术室的主刀医生宣布:22时30分许,植入12岁江西男孩小包体内的心脏已恢复跳动。
从在桂林摘取心脏供体,到在北京植入小包体内恢复跳动,这颗心脏仅经过约5小时35分的休眠后,在小包身上继续生命。
“这个孩子真的很幸运。”小包的心脏手术主刀医生孟旭说,在捐献供体里获得好的心脏特别不容易,通常10个捐献者中只有一个人的心脏可用。
孟旭表示,尽管心脏大小不匹配是手术难点,但这颗移植心脏已恢复跳动,小包生命体征平稳。3日凌晨2时许,在缝合伤口后,小包被转入ICU病房。
一条求助微博、一趟“爱心”航班、一架急救直升机,演绎了一颗“心”的生命接力。“Cola_妈咪”就像做梦一样,至今仍不敢相信媒体和社会能创造如此巨大的爱心能量。
历经生命接力、亲身感受人间大爱的小包家人,对广西、北京、南航、媒体等帮助和关心小包命运的人,多次表达深深谢意。小包的家人最感恩捐赠者及其家人,向远方的叶劲和他的家人送去了诚挚感谢,希望叶劲走得安心。
“Cola_妈咪”告诉记者,目前小包还在ICU病房观察。因为孩子还需度过三天的危险期,接下来就看孩子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了。
“加油孩子!为了这么多爱你的人!”在植入小包体内的心脏恢复跳动后,小包的家人再次发出微博,祈愿孩子活下来后,好好珍惜这颗“爱心”。(来源: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