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必修课忘了开 高校还剩下什么

20.04.2015  11:49

  没有太“奇葩”只有更“奇葩”,有媒体爆出,最近,河南财经大学在前几天例行毕业资格审查时,发现111604班《大学计算机基础》没有按时开设,这可是全班60名同学大一的必修课,居然被学校给“”了,为此,学校安排学生昨天(16日)和今天,用两天时间补完一学期的课,而很多学生却在外实习来不了。校方先前给出的解释是:学校扩招太快,难免有纰漏。

  今天,有媒体刊发了该校关于税务专业111604班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补修安排及相关情况说明,除了强调对学生分批进行紧急补课,争取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之外,承认是“工作失误”造成,表示学校将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与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引以为戒,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学校居然忘了开设,这样的荒唐用民间俗话来说,无疑是“裁缝丢了剪子---就剩尺(吃)了。必修课“”了开,原有教学计划中都给学生传授了什么?在让人感到哑然失笑之余,又不能不对某些高校所存在的重形象“副业”建设,忽视教学质量“主业”提高等“形式主义作风”,产生沉重的担忧和思考。显然,“忘记”开设专业必修课,却是“工作失误”,然校方先前给出“学校扩招太快,难免有纰漏”的解释。恰恰是这种“工作失误”背后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根源之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上世纪1990年到3年前的2012年,全国高校录取学生由61万人增长到685万人。平均每年几乎以50%的幅度攀升,大学生也从当初的“天之骄子”沦为时下的“满大街都是”,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和“市场价值”与上世纪90年代初中生几乎不相上下,一方面大学生求职屡屡出现“最难就业季”,而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又“一人难求”,不只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起始薪金实质上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文凭不敌农民工手中一把瓦刀早已是不争的现实。即便在此情况下,各类高校扩招冲动的惯性依然没有刹车。

  笔者友人的孩子去年刚从一所“重点院校”毕业,招聘企业要求他手写一份求职要求和谈谈对企业的看法,结果却让这位刚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一筹莫展,三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友人将孩子的这份材料交给笔者“参谋”时,着实让我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生大跌眼镜,不仅文句条理不清,而且错别字连篇,手书的文字更让人不敢恭维。友人还解释说他孩子学得是“理工”,不善作文,当笔者开玩笑问这孩子大学期间都学些什么的时候,孩子一脸茫然:“学啥?玩呗”,孩子的随后的话更让笔者吃惊不小,大学四年,其中一年实习,三年里除去寒暑假以外,还有将近一半时间参与各种活动,做团体操,拍宣传片,到社会上当自愿者,再就是玩手机谈朋友吃喝玩乐,真正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不多,新知识没学到,老知识忘掉了。

  友人孩子这些话或许是为自己的“草文”做辩解,也或许是某些大学生的极端现象,但看看现实中大学生普遍性的“拿不动笔”,再看看武汉这家高校甚至把学生专业必修课都给“忘掉了”,我们又不能不怀疑“重副业轻主业”在高等校园内普遍存在,受到地方行政体制弊端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地方把打造一流大学的重点放在硬件建设和形象包装上,本应充满书香和学术氛围的高等学府,却成了地方利益形象的走秀场,扩大招生能做到宽进严出并不是坏事,可怕的是进宽出更宽,不只是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耗费了孩子宝贵的青春,我们不能把“必修课被忘”这件荒唐失误仅当着一个笑料,更不视其为“个案”,应当看到在高校功利思维下出现的必然性,如果一所高校连专业必修课都能“忘记”,那他还能记住什么?“裁缝丢了剪子”还能干些啥,那还不只剩下“”(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