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忆知青:岁数小没技能 学会农活就走帮不上忙

11.04.2014  20:28

核心提示 :虽然村里来了知青,但村民们认为,这些人岁数小、缺乏劳动技能,并且两三年就会轮换一批,很多人刚学会就走了。因此,知青并未对旧寨的农业生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白志远,“老三届”知青,1969年1月在原开远吉德公社插队落户

旧寨“革委会”大楼内是一个四合院,院子大楼的柱子上用多种字体写满口号

本文摘自:云南网,作者:程权,原题为《开远市旧寨社区:“革委会”与“知青房”的蹉跎与新生》

  红河州开远市,昆河公路越城而过,南来北往的车辆使公路看起来颇为繁忙。仅在距离公路百余米之外,隐藏在旧寨社区里的两处老楼却显得冷冷清清。

  4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因受“农业学大寨”和知青上山下乡的影响,两座老楼以及这座村庄,在开远乃至红河州都非常出名,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时过境迁,老楼已经成为文物,静静地矗立在村庄内,任凭当年的知青和游人参观、追忆、反思。

  重要的“文革”实物见证

  旧寨原“革委会”和“知青房”旧址被列为开远市、红河州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云岭遗珍》一书。

  “你们来看革委会的老楼啊。那等一下,我就来开门。”2月8日,开远阳光明媚。69岁的退休教师普来兴接完电话,拿上钥匙就去了已经被民居包围起来的旧寨原“革委会”老楼旧址,打开那道建于40年前、焊着“要斗私批修”铁字的大门。

  “我在开远活了20年,今天才知道原来开远还有这么奇特的地方。”当参观的大学生发出如此感慨后,曾是此楼建设者的普来兴表情平静,与几位当年的建设者一起,慢慢回忆着建设“革委会”大楼的景象。如今,他已是老楼的管理员,负责保管钥匙和维护楼内设施。他把写有自己手机号码的纸牌挂到“革委会”的铁门上,以便让探访者能及时进楼参观。

  这是一座建于1968年,坐落在开远市乐白道办事处旧寨社区里,散发着浓烈“文革”政治色彩的建筑。其大门处有红底黄字,用水泥浇铸“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和“永远忠于毛主席”等标语,人还未进门,就提前嗅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浓烈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