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说澧溪镇抗战旧事

03.06.2015  17:02

   川军入镇

  民国二十七年秋,武宁县城西边的澧溪镇来了很多兵。傍晚时,官道上黑压压的队伍整齐而又急促,士兵的穿着单簿,戴着布帽,背着行旅枪支,后背上挂着钢灰,打着梆腿,脚穿布鞋向前方走着。时不时,也有头戴大盖帽、骑着高头大马的官长经过,身后跟着卫兵、随从等。突然一声枪响,但见骑在马上的军官手握冒着烟气的短枪,取下眼镜,对卫兵说:“去那边看看,那家伙是不是在偷吃!”“是!”一声回应,卫兵跳下马,跑步朝路边的红薯地而去。几分钟后,卫兵回报:“那家伙是前边队伍的兵,可能是闹肚子正在大解,正巧碰上您的枪口了。”“该死的东西,叫人把它埋了。”说话间,军官夹马扬长而去。可怜那个兵,便成了还没开战就屈死的兵。

  天慢慢黑了,随着夜的到来,号角声响起,官兵们就近扎营。顿时人叫、马嘶,煞是热闹。这次队伍来得确实不少,一队队、一排排穿梭而来。第二天,街上到处都有士兵走动,有采买的、有搬物件的,听说有几万人之多、二个军的编制。集团军指挥部就驻扎镇西的长乐段天井屋,总司令名叫王陵基,四川人,祖上是江西老表;战时医院驻在街尾东南角的邓家源,其它各部就近扎在官边两边的各个村落。一时间驻扎了这么多兵,让这个无名小镇一时慌乱起来。

  紧接着,日本鬼子就要到来的消息也在人们中传开。据说日本鬼子已经攻陷了九江和瑞昌,正在向武宁的箬溪镇进犯。原来到镇的川军是专为阻击这股外敌而来。果不其然,川军很快进入战斗状态,将战场设于县城东三十里的“棺材山”。

  这“棺材山”,乃是赣西北军事重镇箬溪的屏障,山形状若棺盖,故名“棺材山”,亦有将她当成埋葬日本鬼子的意思。日军为南下南昌、西犯武汉与长沙,来势很凶,大有势在必得的样子;而川军呢?以守土为荣,顽强抵抗,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援下,于“棺材山”与日军反复交战,历时三个年头,大小战斗上百次,真个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战况之惨烈,目不忍睹。

   司令认亲

  一天下午,太阳偏西,一个头戴礼帽、上穿立领对衬青布长衫、下穿宽档白色大管裤、脚踏布衣牛鼻子鞋的中等个儿汉子,来到黄家塅地界,因怕惊了做农活的老少们,故意把卫兵屏退在后,独自一人走上田头,招呼在附近劳作的人们过来。有一老者见来人相貌堂堂、鼻直口方,年纪若四十多,不过五十,举止间觉得来人不简单,于是放下手头活计,叫上众人一齐前来。老者一边对来客行礼作辑,一边拿出水烟壶相请!来人也不谦让,接过烟壶叼在嘴上,点上火,一边吸烟一边与老汉攀谈起来。来客仔细询问地方上有何风俗、有何能人等等,老头一一如实相告;来客又将军队上的一些规矩和士兵原则向乡民略略相表,谈得甚是投机。半刻后,来了他的卫队,士兵们头戴钢灰,身挂着盒子炮,手端冲锋枪在傍守着。原来来客正是国军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三天后,王司令带着随从人等,抬上礼物来到镇东苏家堰的“王家老屋”,登门造访王氏族长,并借地设席宴请王家满门,拜做本家宗亲。在宴会上,王司令谦恭道:做为王姓本家,带兵到贵地抗日,有烦地方,军政大事还请自家父老宗亲多多关顾相助,共商大计,共御强敌等等。并招呼,今后谁家如有什么困难,可到军部找他;或有难症之病,亦可就近到邓家源余家大屋的战地医院去医治。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