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鹏:给网络“解毒”不应只是媒体责任

12.06.2015  13:53

  6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对“饮料含有肉毒杆菌”辟谣的节目。这并不是《焦点访谈》第一次出面辟谣。3月24日,《焦点访谈》曾为地暖正名,2月9日,《焦点访谈》播出了“谣言乱‘法’法不容”专题,更有网友戏称《焦点访谈》成了“辟谣访谈”。

  其实,不只是《焦点访谈》,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辟谣平台,一场辟谣和谣言的厮杀,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然而,辟谣不应该只是媒体的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网络谣言的发布、散播、扩大,公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部分公众心态焦虑,为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有部分人看到谣言的第一反应是转发,获得更多的回应和点赞,这显然不是理性的行为,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气焰。遏止网络谣言,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提高责任心与辨识力,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自觉遵守中国互联网协会“七条底线”的共识,遇到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应该去思考和求证,而不是跟风转发。

  但是,网络谣言真假难辨,大多涉及群众健康、安全等切身利益,公众的态度往往是“宁可信其有,无可信其无”。于是,在辟谣的大战中,需要权威部门站出来说话,加强信息公开,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权威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

  权威部门也应该注意辟谣的方法,把事实查清楚,讲明白,杜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傲慢,避免出现“越抹越黑”情况的发生。如《焦点访谈》,把肉毒杆菌“只能在没有空气,没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存活”,“在饮料的这样一个有氧低酸甚至高温杀菌的这种生产工艺条件下,肉毒杆菌是不可能存活”,解释的很清楚,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当然,要给网络“解毒”,除了上述观点,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也是打击网络谣言的必由之路。网络是虚拟社会,但并不是法外之地,只有法律果断出手,让造谣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割掉“秦火火”们的“毒舌”,让网络更加健康,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