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飞虎将军与19岁中国少女的"忘年恋"

15.04.2014  15:00

  初次相遇

  19岁的陈香梅从岭南大学毕业时,因才学出众,已经有一家杂志社和一家晚报想聘用她了。但她年少气盛,志向远大,想进大一点的新闻机构工作。恰好她的一位熟人与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的社长陈叔同是好朋友,他为她作了引荐。陈叔同很欣赏陈香梅的才华,惟一使他担忧的是重庆总社会不会同意录用女性,因为中央通讯社还没有这个先例。最后,他们商定昆明分社先试用陈香梅,过一段时间再通知重庆总社。就这样,陈香梅来到了云贵高原上的春城。

  中央通讯社是国民政府的官方新闻机构,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社由南京迁至重庆,并在一些大城市设有分社。它向全国几百家报纸供应新闻稿,每日发出中文电讯1万字左右,并与路透社等世界著名的通讯社建有业务关系,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讯社。陈香梅在中央通讯社的最初工作是助理编辑。每天下午上班,校对所有的新闻稿,再给每则新闻加上标题,通常总要工作到午夜结束。这是一份较为枯燥而又吃力的工作,却是做一名记者的必修课程。

  在昆明分社的办公室里上了6个月的夜班后,陈香梅终于被派出去跑外勤,负责采访文教方面的新闻。她很庆幸自己得到了这么一份好工作。在战时的大后方,有许许多多像她这样年纪的大学毕业生,但很少有人能找到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干的工作。不过,记者的工作虽然很合陈香梅的口味,薪金却并不令人满意。在物价飞涨的岁月里,她只得再去找“第二职业”。于是,在采访新闻之余,她做了昆明一个富商的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这样,她不但收入增加了,连住房也有了着落。在富商家做了一年家庭教师后,陈香梅有了足够的钱,才自己租了一间小屋。

  采访了两个月的文教新闻后,陈香梅奉派去采访驻昆明美国空军,成了中央通讯社第一位战地女记者。上司交给她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第14航空队司令官陈纳德将军的人物专访。她——一个19岁的初出茅庐的女记者和他——一个54岁的威震长空的美国少将——就这样见面了。

  陈香梅身穿阴丹士林蓝布做的旗袍,脚穿一双布鞋,心情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坐落在昆明市郊的第14航空队司令部。她虽在如花似月的年龄,可在战争期间,却始终只有这身普普通通的打扮。陈香梅走进一间标有“会议室”的大房间,紧张的心还在急剧地跳动。毕竟这是第一次采访一位著名人物,采访的成败与自己今后在通讯社的前途紧密相关。当然,她还不知道,实际上这次采访,将影响她今后的一生。会议室中已经坐着十几位中国和外国的记者,清一色的男子汉,看见一位妙龄少女进屋,眼睛都一亮,当他们得知这是一位新来的同行时,目光中又露出惊讶的神色。女记者,在当时的中国,称得上“凤毛麟角”。

  这时,会议室尽头的一扇门轻轻打开了。记者席中有人轻轻地说了一声:“老头来了!”这是记者和第14航空队的官兵送给陈纳德的雅号。个头不高的陈香梅透过前排记者的肩膀,看见一个满头黑发的美国将军阔步进来,他那刻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件已经不新的皮夹克上嵌着两颗银光闪闪的将星。陈香梅带着微微的震颤凝视着这位闻名遐迩的飞虎将军,她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兼有高超的智慧。

  记者招待会开始了,陈纳德以平稳的语调说道:“下午好,先生们!”当他的目光习惯地扫视会场时,看见后排有一件醒目的阴丹士林蓝旗袍,旗袍上面是一张稚气未脱的瓜子脸,后脑还露出两根小辫子,于是,连忙加上一句:“还有女士好!”陈香梅微笑着表示感谢。

  与往常一样,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内容是陈纳德介绍第14航空队近期取得的战果,记者们也会不时问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次采访战地新闻的陈香梅虽然绞尽脑汁想提一个精彩些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完全被陈纳德的话语吸引住了,直到招待会结束,她还想不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她随着男记者们准备离开时,看见陈纳德正微笑地朝她走来。她紧张地站住了。陈纳德先和她打招呼,然后告诉她陈应荣最近从美国写信给他,询问陈静宜的近况,并提到不久将会见到他的另一个女儿。陈香梅这才想起,在美国做领事官的父亲认识陈纳德,姐姐陈静宜也正在第14航空队做护士。一位威震长空的美国将军以这种聊家常的方式和她开始了面对面的谈话,陈香梅刚才还绷得紧紧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她感到,陈纳德不仅是个坚强的军人,还是一个和蔼的人。于是,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他轻松地交谈起来,并愉快地接受了他一起喝茶的邀请。

  离开第14航空队司令部时,陈香梅显得神采飞扬,步履轻捷。此时此情真可以用一句她喜欢的唐诗来形容:“春风得意马蹄疾。”几个小时前,她还顾虑重重,没有想到首次采访战地新闻竟如此顺利。更令她激动不已的是,她已认识了家喻户晓的陈纳德将军!她感受到了这个不一般的人物在她心灵上产生的巨大震荡。19岁的少女很难掩饰心中的感情。那天,姐姐陈静宜听见陈香梅不停地调换形容词来夸奖陈纳德,就微笑着问她是否爱上了这个飞虎将军。陈香梅连忙答道:“我只是崇敬他以及他为中国所做的事。”陈香梅没有撒谎,她和当时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对陈纳德怀有一种英雄崇拜。然而,对一个19岁的少女来说,英雄崇拜常常是通向绵绵情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