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卿:认证变“认钱”何以成为“潜规则”

16.06.2014  12:02

  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6月16日《新京报》)

  这个世界潜规则可谓无处不在,有钱能使鬼推磨,权力变现等关键词与此紧密相连,让我们见识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内幕交易,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现象有泛滥成灾之势,并且已经突破了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双重底线。

  认证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造假,企业能否在某些方面获得社会认可,拿到生产许可证与市场通行证,需要权威部门进行现场检测,这就要求相关检测机构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恪尽职守,否则认证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可是,就有某些认证机构只认钱不认证,与中介公司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企业要想拿到一纸证书,出钱即可一路通关。为此,有求于认证机构的企业只需做好两件事,一是准备好红包,打点上门检测的权力人员;二是接待好这些权力部门人员,只有他们满意了,企业才能“心想事成”,达成某种交易。

  现在看来,一些企业动辄就出示所谓通过了某些机构的认证,以此展示自己的实力,美化自己,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徒有虚名而已,此举让更多靠实力打开市场的企业很受伤,因为即便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认证,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产生怀疑与不信任感。

  说到底,认证机构失去了公信力,比企业产品质量平平更可怕,前者会造就一大批赝品的证书,破坏了公平竞争,而后者只当是发生了一次质量意外,况且还有召回补救的可能。可见,对于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所有的认证中介机构也进行一次市场资格认证,严防其扮演“李鬼”角色。再就是将认证机构纳入纪检部门的督查视线,采取一票否决,谁“出轨”搞权力变现,就吊销其认证资格,永远逐出市场。唯此才能撕开企业自我包装的假面具,还认证市场一方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