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评知青下乡:和农民进城一样费力不讨好

25.02.2014  17:01

核心提示: 1978年国庆节后,国务院开会讨论知青问题。李先念又风趣地讲:“说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到工厂就不接受再教育?城镇知青下乡,乡下农民进城,这叫公公背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

本文节选自《文革后的知青返城浪潮》部分  作者:许人俊 原载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5年第05期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过去走过的道路,包括重新认识上山下乡运动。

李先念副总理认为:“文革”以来,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有一千多万人,而国家又从农村招工进城一千多万人,先后花了六十多亿元,买了“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1978年国庆节后,国务院开会讨论知青问题。李先念又风趣地讲:“说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难道到工厂就不接受再教育?城镇知青下乡,乡下农民进城,这叫公公背媳妇过河,费力不讨好!”因当时亟需保持社会稳定,中央政治局确定知青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继续鼓励、支持知青安心农村,有步骤、有计划、稳而不乱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具体对策是:国营农场的知青要基本稳定不动,对插队知青调离农村的条件进一步放宽。

原以为国营农场知青集中管理,条件好,问题少,故而采取“稳”农场、“放”农村的策略。殊不知,农村插队知青人数虽多,但因为分布范围广,历年招工、招生、征兵的指标多,返城的机会相应也多。而国营农场招工、招生、征兵的指标历来较少,返城的人数远远低于农村插队知青,两者差距很大,引起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知青的不满。加之,联系到婚姻、恋爱、生活艰苦、探亲路远等因素,不满情绪更大。大家利用农场知青集体居住、人数集中、联系方便等有利条件,飞速组织起来,研究对策,开始行动。于是,云南、新疆、黑龙江等垦区的知青游行、请愿、示威、罢工和冲击政府机关等事件相继发生,形成了席卷全国的返城上访大浪潮。

云南垦区知青起事最早、最厉害。那里有十多万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知青,上海知青是主力,他们主要从事天然橡胶种植业。

1978年10月底,西双版纳景洪农场的上海知青执笔起草《致邓副总理的公开信》,反映云南知青的种种困难,表达了要求返城的强烈愿望,签名者九百七十四人。

信件发出后,杳无音讯,而且有关人员还受到了农场领导的严厉批评。半个月后,他们又发出第二封信,依然无人问津。绝望之中,他们愤然发起罢工,成立罢工委员会,先后征集数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发表罢工宣言,派出上访团进京请愿,并在知青中为上访团募集资金。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活动,迅速在西双版纳垦区风起云涌地展开,而且很快波及到河口、文山、金平、临沧等垦区的五十多个农场,三万多知青参加集体罢工,形势相当紧张。

12月16日,首批赴京上访团四十人,几经周折终于从西双版纳出发。两天后,第二批上访团随后跟上。两批上访团在昆明会合,云南省农垦总局、省知青办、团省委根据省委指示,竭力劝阻上访团进京。因双方意见无法统一,上访团立即在昆明街头张贴大字报,发表演说,发动市民捐款。省委领导也出面座谈,劝他们留在原地解决问题,但知青代表仍决意北上。火车站方面阻拦他们登程,他们立即采取卧轨行动。知青集体上访卧轨事件,成了当时一大社会新闻,在海内外闹得沸沸扬扬。

知青上访团组织严密,策划周到。23日,一部分知青运用声东击西、转移目标的办法,悄然潜入昆明附近另一车站,顺利登上进京的快车。上访团抵京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此事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老农垦部部长王震,多次通过中央办公厅、国家农垦总局了解事态的发展。邓小平指出:要安定团结,要把西双版纳的生产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