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今天怎么做客?——国庆节长假热议文明旅游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钱春弦王蔚)国庆长假,中国人出境游越走越远。今年“十一”正值旅游法颁布一周年,“文明旅游”已被写进法律。中国人能否将“谦恭有礼”的做客之道带往异国他乡,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做一个文明旅游者,成为长假热门话题。
走出家门即为客,行为不美招反感
“有的中国游客自选食物超量,结果‘眼大肚子小’,吃不下的面包、水果、蔬菜丢弃在盘子里;有的游客对免费领取的餐巾纸一拿就是一打;还有的游客抓一大把免费的速溶咖啡带回房间。”歌诗达邮轮的负责人对记者介绍。
“这些行为反映了中国游客的不文明意识,忽略一些食物的社会成本,以及缺乏社会公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咨询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说。
一些游客在境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缺乏环保意识,有的在山间林地乱丢垃圾,有的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屡遭诟病。
“这些行为不仅缺乏社会公德,也缺乏对自然环境的真正领悟。”资深全球旅行者徐行益表示,归根到底,我们是大自然的客人,而不是主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指出,文明消费是支撑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基础,千万不要以不文明消费,损害服务所带来的幸福感。
一屋不扫,何以彬彬有礼游天下
“我很早就知道,过路要看红灯,垃圾要扔到垃圾桶,排队时不能插队,小花被采了会很疼,被别人帮助了要说声谢谢……我想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定做得比我好。”在日前启动的“我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活动上,5岁女孩陈思危朗读的《致大人们的一封信》,让很多成年人为之动容。
“孩子的话让我们成年人感到羞愧。大人行为不文明,会成为孩子们的示范。”中年游客周晨对记者说,“希望旅游者能够明白,每一个旅游者都是文明或不文明行为的展示者。”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力波认为,旅游部门可制作一些小手册,通过漫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越是低成本的团,越要做这样的教育。
吴力波说,她在日本读书时,看到日本学生见到教授都要鞠躬,进电梯时都请教授先行。男人为女士开车门或拿行李,年轻人对老人要谦让,对帮助的人说“谢谢”。
专家指出,讲礼仪是一种社会风气,教育体系中应该有文明礼仪的内容,这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的老师孙晴说,在本国不讲文明礼仪,指望境外旅行时文质彬彬,是不可能的。
她对上海、福建等地将旅游不文明行为张榜公布表示赞同,认为“新加坡之所以街道干净,没有人吐痰,没有人闯红灯,就是因为违法成本非常高。”
了解异国习俗,尊重他人为上
谈起一些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美国国际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汉努瑶认为,多数中国游客讲文明、懂礼貌,有些在外国人看来不够文明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不懂得、不了解西方礼仪和风俗习惯。
她举例说,美国人在餐馆用餐时,通常是客人坐下来,静等服务员到餐桌前,再开始点菜。而有的中国游客一坐下来,就开始喊“服务员,点菜”。这种行为在中国餐厅可能是很正常的,而在美国人看来,就感到不够文明。
“这方面旅行社应多做工作,提前告诉游客什么是不合适做的,要把当地的文化习俗传达给游客,避免无意识犯错。”汉努瑶说。
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在爱尔兰从事旅游工作的詹姆斯告诉记者,观察周围人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日本与人换名片时要鞠躬,中国人见面时要握手,这些看两次也会了。“通过观察,能够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习俗。”
上海中旅出境旅游中心总经理郁伟华介绍说,到中东等一些伊斯兰教国家旅游,如埃及、土耳其等,特别要注意当地的风俗和禁忌。在游览宗教场所时要穿着得体,女士要准备头巾,进庙宇时戴上;天热要备有过膝盖的裤子,不能穿短裙、短裤;鞋子必须是有鞋跟的,不能穿拖鞋……
对于出境游的中国游客,郁伟华强调行前做些“功课”,买一本书或上网查询,一是了解出游国家的民族禁忌,二是了解宗教禁忌,三是了解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以便尊重他国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