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改革评价体系将带来微妙变化

09.01.2014  17:14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7日正式启动,上海签下责任状,承诺PM2.5年降20%。据悉,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之中。今年将有161个地级城市,向社会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并参与空气质量排名。

  雾霾日益严重的当下,上海签订责任状,长三角区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国务院首次将环境质量纳入考核排名,这些举措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预示着我国的雾霾治理进程正在加速,过去那种“口惠主义”的治霾方式已经不能为继。

  以往,一些地方之所以宁可牺牲环境质量,也要扶持落后产能,根本原因有二:其一,功利心态,意味顺应“以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其二,懒政思维,注重看得见的经济指标无视看不见的空气质量。如今,中央强调不以GDP论英雄,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政绩指挥棒的调整,必将带来许多微妙的变化。

  比如,GDP排名取消了,长三角等地区主动放慢了发展速度,大家都在强调转型升级,不跟你比经济总量了,这个时候你难道还要抱残守缺?信访排名取消了,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纾解社会情绪,解决群众困难,这个时候,你岂能继续乐此不疲地搞拦访截访那一套?相反,空气质量排名建立起来了,城市幸福指数排名出炉了,群众满意度、政府亲民形象等等排名不断出现,榜单上谁先进谁落后一目了然,你难道还能依然固我,拒不转变发展方式?

  政绩排名发生的积极变化,一方面倒逼一些地方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给他们造成一定些转型的阵痛;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合乎民众的诉求,与老百姓的期盼同质同向,获得了极大的民意支持。从社会治理结构上看,顶层决策者与底层民众已经形成了改革的高度共识。这种共识是执政者的全局见识所及,更是民心民意的期盼所向。

  江河之沛,浩浩汤汤,民意之沛,不可违也。眼下,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了。大家都在努力顺应时代潮流,谋求自我改革、自我转变。此时,人们更看重的是,哪个地方转变得更积极,哪个地方转变得更彻底,哪个地方能够引领时代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