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亮:保护古籍与阅读古籍不是矛盾

20.04.2015  11:49

  近日,有市民反映,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探访。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此规定,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个对外开放的地方,只要公众办理了相关阅读手续,谁都可以饱览群书。首都图书馆对于历史文献阅览室设立高门槛,只对研究生及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开放,自然让人联想到歧视。因为它颠覆了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属性,践踏了人人都有平等求知的权利。

  或许正如馆方所言,历史文献阅览室所藏书籍,有许多都很珍贵,一旦损坏很难补救,而且许多古籍只此一本。但是笔者要说的是,越是珍贵的古籍越有阅读价值,越应向求知者开放,怎可为了“重点保护”而把他们挡在门外?以此逻辑来推理,不就等于说,为了保护地球不被人为破坏,而让人类远离地球,这可行吗?如此的“因噎废食”,最终只能让文献变为不可触摸的文物,令其失去本应有的存在价值。

  其实,保护珍贵文献古籍与阅读珍贵文献古籍就不应该成为一对矛盾,通过图书管理者的科学运作,完全可以找到契合点。比如,为了避免人为破坏这类珍贵文献古籍,可以将其制成复制作品、也可制成电子书籍供求知者阅读。就凭现在的科技手段,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珍贵文献古籍,又不至于太影响阅读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首都图书馆的这一做法也能理解,他们的初衷无非是通过限制阅读来保护那些珍贵的文献古籍。可问题是,再怎么限制阅读,也避免不了被损坏的命运,只是一个时间而已。同时,他们把研究生及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开放对象,更多考虑的可能是,这部分人或出于学术研究或出于本职需要,更需阅读此类文献古籍。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大实现,那就是“高人”自在民间,并且,人人通过学习都有可能变为“高人”。这种认知误区必然导致操作走偏,被读者质疑歧视也就在所难免了。事已至此,笔者觉得,首都图书馆再作解释没有必要,纠正自己的认知误区,去找准保护古籍与阅读古籍的契合点,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