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传统文化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22.07.2015  19:50

  恶搞传统文化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贾玲道歉了 陈凯歌该不该道歉

  贾玲是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这么问。但是,当她因为恶搞花木兰的形象之后,再向公众道歉,让社会各界知道了有这样一名女喜剧演员。无独有偶,陈凯歌的《道士下山》被有关人士指出,涉嫌丑化道教、道士形象,要求陈导演道歉,影片停播等。

  演艺界向来是花边新闻多发的领域,甚至有的个别人不惜主动制造花边新闻来博取眼球,在观众心目中保持被关注度。贾玲也好,陈凯歌也好,到底是在借“亵渎”中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之名,或触及社会宗教等敏感领域,行商业炒作之实?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但是,这些把戏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广告营销效应。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7月18日0时至21日13时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27993条,其中微博119743条,新闻3030篇,论坛3991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000篇,博客229篇。

  传统文化在商业化潮流中面临严峻考验

  在互动空间上,部分网友就指出,贾玲在喜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一味地迎合低下和庸俗,甚至是在短期内为实现打开商业市场和赚钱的目的,毁了一个喜剧人的品格。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有32.4%的人认为,批判传统文化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商业目的。当今社会,一些影视作品包括明星,抛弃艺术的文化灵魂和社会责任,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去造声势扩大影响,博取观众的眼球。

  为什么一些公众人物总是喜欢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底线?在互联网上,有26.5%的人认为娱乐作品应尊重传统文化;20.7%的人表示恣意恶搞会误导后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作为文化传播者,不应该为了搞笑而搞笑,更不该恶搞传统文化,拿传统文化来开涮,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不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无形中传播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给人以思考的力量。部分群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心期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举起大旗,创作一批真正的艺术精品,彻底扫除有毒的精神食粮,以弘扬正能量。

  人民网等有关媒体也刊发作者署名的文章说,没有内涵的作品,哪怕能惹人发笑,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那只是蚊子的嗡嗡声而已。

   陈凯歌并没有按有关组织的要求进行公开道歉

  舆论对于贾玲道歉了 陈凯歌该不该道歉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网络刊发文章说,该道歉的岂止贾玲一个人?有的组织声明说,陈凯歌必须公开道歉。

  对此,《新京报》等媒体发表有关作者的署名文章说,反对绑架公众意见,进行道德公审。作为获得公开放映权的影片,是得到了法定部门许可后才进入市场的。同时,电影故事是一个感性的存在,由于观众的审美与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会对同一情节或细节产生不一致的理解。不是谁一句“停映”就能决定它的命运。

  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陈凯歌曾就这件事儿表态说:“广电再三叮嘱我们不能提,不好意思。”再者,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时止,陈凯歌并没有按有关组织的要求进行公开道歉。相反,部分文艺类网络媒体还发出声音说,有的组织抢做“家长”,假借权力之名,逼迫演艺界道歉之风不可长。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文艺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