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把患者引导到社区医院就诊?医疗资源下沉是根本
靠什么把患者引导到社区医院就诊呢?最根本的,还是各种医疗资源的下沉,特别是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待遇,让好的医生“沉”下去,有了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自然会前往就医。
据媒体报道,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叫停二级以上医院门诊静脉输液,江苏省卫计委要求,除了儿童医院,明年的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抗生素输液;明年年底前,门诊全面停止静脉输液。而这一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把普通疾病的患者引到社区医院。
仔细解读了一下,江苏省卫计委的这一政策应该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静脉输液和抗生素使用,解决医院滥输液、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二是平衡医疗资源使用,患者扎堆前往大医院就医,基层社区医院乏人问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确实在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并且相当严重,需要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想办法来解决。这个政策的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细究起来,这两个目标似有互相抵牾之处,通过限制大医院输液,引导患者前往社区医院就医。那么社区医院的输液以及对抗生素的使用有没有限制?没有限制的话,无形中就会促成原在大医院的滥用转到基层医院滥用,这显然有悖于政策的初衷。这一政策看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输液以及抗生素的使用,予以更为严格的规范。要尊重医生的治疗权,但同时也明确权力要与责任对应,有多大权力,就要负多大责任。无论大小医院,医生都有权力给患者开出他认为必要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包括输液,包括抗生素。在责任方面,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严格规范,这一规范既是专业方面的,又是经济方面的。要根据专业标准对处方进行合规性检查,加大对违规操作医生的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斩断各种利益链条,比如处方跟医院的经济效益、跟医生的个人收入之间的利益链条。
由此看来,通过全面叫停大医院门诊输液,引导患者前往基层医院就诊,并不是好的政策选择。因为这损害了医生的自主治疗患者的权利,这恰恰又是医生最为根本的权利。医生的这一权利得不到保障,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
这个招数不太合适,那么靠什么把患者引导到社区医院就诊呢?我想最根本的,还是各种医疗资源的下沉,特别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待遇,让好的医生“沉”下去,有了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自然会前往就医。在操作的层面,其他省市也有一些好的作法可以借鉴。比如广州市,为了引导更多的居民到基层就诊,去年年底出台的医保新政规定:职工医保参保人在社区医院看病,医保报销比例将高达八成,而大医院仅45%或55%。经过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就医,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比直接去大医院就医要多报10%。目前这一政策起到了作用,基层医疗机构医保门诊统筹的定点量和门诊量俱升,而且还频频接到大医院抛出的合作“橄榄枝”。相比之下,江苏省的做法确实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