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荪愚:惠民抗旱井莫要沦为形象工程
近日,记者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采访了解到,去冬今春,上述区域降水偏少,土壤墒情一度严重干旱。而包括此前国家、省市重点支持的辽西北抗旱水利设施在内的农田灌溉设备却存在建而不用、建而难用、重建轻管等问题,造成该县许多农民陷入“打井不让用,种地靠天收”的尴尬境地。(6月3日新华网)
发展粮食生产,离不开水源的保证。政府在干旱地区建设抗旱设施,打井保证农田有水可灌溉,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惠民之举。可如此的一项惠民工程,却未能达到预期的设想,抗旱的井房大门紧锁,让大多数村民无水可用,难以从此项工程中受益。现实确实让人很愤怒,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值得相关部门仔细反思。
经过记者的调查,首先,每口井要向浇地的村民征收1万元的管理费,很多村民不同意,最终,井就闲置下来,一直没有用,几年下来损坏严重,700多眼井只有200眼能用。虽然到现在为止,是谁要向村民收费,收的钱用来干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打井灌溉是一项惠民工程,不能沦为摇钱树,所需的资金也是财政拨款,完全应该免费向村民开放。收费是违法行为。同时,对于惠民工程设施的管理上也存在问题。设备设施损毁严重,大多数井无法使用,应该向管理人员追责。最后,“九龙治水”缺乏统一的领导管理,国土、发改委、农业、扶贫等各部门都参与了抗旱打井工作,导致无计划打井、打井质量良莠不齐、重建轻管等诸多问题。
这次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如何让惠民工程真正惠民?建设惠民工程,不能只图脑子热,而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调研,否则最后的结果不但不能惠民,反而容易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既要抓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更要重管理,让工程能持续惠民,使群众能长期从中受益。不能只顾风风火火的开工,而最后达不到预期目的而草草收尾。最后,还得加强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不能再上演“九龙治水”的怪象,有利益时大家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全都撒手不管。
所以,政府在投入资金进行民生项目建设之前,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避免因决策失误而使“民心工程”沦为“面子工程”,甚至是“伤心工程”。不能只顾轰轰烈烈上马,却不在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做到程序科学,才能让群众满意度,让“惠民工程”真正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