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感言:以全产业链对冲经济波动
保利地产董事长 宋广菊
全产业链模式的优势,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企业如果能有效介入上下游行业,实现全产业链渗透,就能够不断发现新的战略支点,实现人员和资本的合理分流与聚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明确方向,并且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未来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上述要求和判断,我认为实际上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一般性的市场主体,国企必须不断提高营利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与民企等一般性的市场主体不同,国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肩负更多的社会使命。
由此可知,国企改革不是单向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不断发现新的增长点和承接社会公共需求之间寻求双向度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战略决策的前瞻性和敏锐度,在立足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尝试全产业链经营。
全产业链模式的优势,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讲,如果能够有效介入上下游行业,实现全产业链渗透,就能够不断发现新的战略支点,实现人员和资本的合理分流与聚拢,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持续营利的能力,增强化解风险的定力。
当然,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有时候并不一定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因为支撑它的社会需求还处于潜伏期,促进它成长的政策环境还处于青涩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国有企业保持韧劲,率先进入,加大投入,担起社会责任,进行产业培育,并不断与政策制定者保持互动,逐步探索出成熟的营利模型,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有企业如果能在全产业链模式下,找到并培育一个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符合消费型和服务型社会需求的产业,不仅可以拓宽营利渠道,充实现有力量,而且可以为改革积攒增量,在未来改革中引入股权多元化和期权激励,实现股权结构和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小幅波动。有波动是难免的,但企业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规划和设计对冲经济波动的措施。全产业链模式下的战略支点选择,可以为国企在改革过程中夯实基础,以多支点增强抗压能力。(记者 商旸整理)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