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出逃山西:曾一晚支用白银五万两

18.07.2014  17:31

  山西有很多吃食是与帝王家沾边的,少部分直接源于帝王家,大多数则是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他们的欢心,而成为御用美食或是地方贡品,并得以“抬高身价”的。

  皇室和地方名吃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噱头,但从这些或真或假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民俗,感觉到民间心理,体会到民生艰苦,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历史上与山西美食沾边的皇亲贵胄不少,但是真正吃遍山西的却也屈指可数,近代就有这么一位,53天,她从北走到南,遍尝山西乡土特色,品尽山西味道。从老百姓田间地头的玉米秆到聊以充饥的窝窝头小米粥;从普通农户家常菜肴到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从达官贵人的高档宴席到奢侈靡费的满汉全席,她完整地感受了一次吃的境界,深度体察了一次山西各地的乡土滋味。她就是大清慈禧太后,1900年,在西逃的路上,全面彻底地感受了一次山西的地方饮食文化。

  1玉米糊糊和绿豆面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打扮成一个老村妇的模样,只带了些散碎银子,混入流民逃出了紫禁城。在进入山西境内之前的半个月,可谓是颠沛流离,连慈禧本人也说“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困顿窘迫到此,一碗小米粥,半个窝头便足以让这位整日锦衣玉食的皇太后心满意足。

  吃,满足生存所求,人生之大欲,需求之根本。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什么都是浮云,填饱肚子最最要紧。西行这一路,这位被称为老佛爷的太后最开始的日子就是在先满足基本需求中奔波着。

  1900年8月30日三乘小轿抵达大同府天镇县,当时的銮驾也不过如此而已。天镇处于晋、冀、蒙三省的交界,也是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慈禧一行人在一个叫慈云寺的寺庙休息了一晚,当时给慈禧准备的吃喝非常潦草,据说只喝了一碗玉米糊糊类的素粥。

  9月1日慈禧抵达大同阳高县的聚乐堡,借宿于村东路北的一深宅大院,即王官屯李家。此时,小米粥、窝头已经难以交代这位老佛爷了。李家给慈禧准备了本地特产绿豆面条,还配了山蘑、木耳、香草、黄花等野菜做的卤。可是这碗面还没进口,门外有人来闹事。当地几个后生上山采摘野菜时摔断了腿,来讨要医药费——原来,太监为了讨好慈禧,暗令当地行营,逼着村民们上山采集。慈禧一怒斩了这太监。第二天一早,慈禧不敢久留,吩咐立即启程。估计因受了惊扰,那碗绿豆面也没吃出个啥滋味,故而绿豆面条也没能受到太后夸赞,没能捞上啥知名度。

  2“凤趴窝”改名“金凤卧雪

  隔天,慈禧光绪一行便到了大同府,大同府的准备工作充分,物品供应也比较丰盛。

  当时大同府有名的酒楼就是明代已打出知名度的凤临阁,地方官员找来了凤临阁的名厨,做大同最有名的菜品给慈禧和光绪享用,其中有一道菜叫“凤趴窝”,是这家店的招牌菜。明朝末年开始在民间流传,其做法是将一只鸡经过烹制后放在大盘内,下面再放些油炸干粉条,旁边放10颗油炸煮鸡蛋和油炸豆腐。慈禧吃了这道菜后,忙问周围侍从菜名。侍从马上到门外向候着的官员打听,官员们寻思,慈禧此行名为西狩,其实还不就是逃跑啊。“凤趴窝”三字怕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个“金凤卧雪”的名字,让一个含落魄之意的菜名变得优雅起来。这道菜从此得名“金凤卧雪”。凤临阁的厨师还特地精心制作了9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荷花、玫瑰、芍药、玉兰、月季、秋菊、杜鹃、梅花9种花形,如此精致的“百花烧麦”同样得到了慈禧的赞赏。

  直到此刻,慈禧及其一路奔波的朝廷官员和随从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摆脱了玉米糊糊果腹的窘境之后,慈禧的胃已经开始挑剔起来了。